第六六一章 帝嚳

嘉靖畢竟是老了,沒了那份魄力和銳氣。一想到為了把嚴嵩換下來,實現政權的平穩過渡,自己長久的謀劃,所經受的煎熬和糾結,他就沒有勇氣再來一次。唉,算了,算了,咱們擊鼓買糖,各幹各行吧,你們治國,朕安享晚年、專心修道,互不幹擾,這總行了吧?

這是嘉靖皇帝的底線了,如果這都守不住,無非再來一次大禮議嘛……‘朕豁上了。’嘉靖如是想到。

在皇帝的消極妥協下,徐階終於得以大展身手,證明自己與前任的不同,他日夜操勞,努力工作,一條條法令、一項項措施頒布下去,糾正著二十年來的錯誤,使這個龐大帝國重新往正確的軌道上行去。

首先是言官們重新開始糾劾百官。上至內閣大學士、各省督撫,下至各部主事、各省縣令,全都被他們死死頂上,小到隨地吐痰、儀容不整,大至玩忽職守、貪汙受賄,無不成為禦史們的炮彈,向他們猛烈的傾瀉而下。

在嘉靖四十一年的下半年,幾乎每個月都有十幾名中高級官員,幾十名中低級官員遭到查處,罷官去職,至於受到處分者,更是不計其數,能在這場風暴中毫發無傷者,絕對是鳳毛麟角,甚至連徐階本人也未能幸免。但積極的一面不容忽視,得益於禦史們的辛勤工作,無數貪汙腐化者被揭發,屍位素餐不稱職者被清理出文官隊伍,許多不合理的弊政糾正,沉寂已久的大明官僚機構,又一次煥發了生機與活力!

事實證明,飽讀聖賢之書、深受聖人教誨的大明官員,絕不是一些只知道蠅營狗苟、混吃等死的廢物,當政治重新清明,官員們心中那‘治國平天下’的夢想,也再次被擦亮了……

有單獨上書言事的,比如刑科給事中候廷柱。為朝廷財政窘迫計,上書當奏裁各衙門工役宜據冊定數,裁撤冗食,徐階稱善。經查後,遂定內府宮人一萬七千一百七十名、錦衣衛一萬六千四百名、光祿寺三千六百名、太常寺一千一百名。共裁撤冗余八千余名,並定例此後有缺,許於在冊余丁充補,不得夤緣濫收。

也有群策群力的,在戶部尚書方鈍的主持下,群臣議理財之策,共得十四策:省兵食,慎調遣,先節省,完積逋,清屯糧,牧馬匹,均修邊,停外例,處銅價,減供應,杜奏留,議補助,議漕河工銀。其中,最重要的是節省兵餉。徐階以近年邊餉侵冒多端,特令各撫、按官正己率屬、嚴革積弊。違者聽部、科參治。

像這樣積極的建言還有很多,也大都得到了內閣的強力支持,得以化為政令執行下去。這些對國家有益的舉措,很快收到了成效。到年底時,國庫收入增長了四成,南方的形勢日趨穩定,江浙一帶的工商業興盛發展,各地的民亂沖突也平息大半,混亂已久的大明朝,竟出現那麽幾絲中興的氣息。

※※※

徐閣老可以松口氣了,他當上首輔後的第一份答卷還算合格,可以向皇帝、百官和天下人交代了。

之所以說合格,而不是優秀,因為還有北方的邊患愈加猖獗,俺答和他的兒子們,從大明綿長的北方國境頻頻入侵,燒殺搶掠,最遠曾經突入到河南一代,最嚴重曾經突破到宣府以南,令京師告急,皇帝震怒,趁機把徐閣老罵了個狗血噴頭。

徐階知道皇帝是借機發作,但更知道北方的邊患,已經到了非解決不行的地步。其實他早將其提上了議事日程,先小範圍的咨詢富有學識和軍事經驗的大臣,尤其是楊博、許綸等一幹老將,希望能找到解決之道。但這些大臣的態度都十分悲觀,楊博說:“時勢誠頹敗矣,兵不素練,將未得人,饋餉屢乏,即無可持之資。當事之臣,自任其責,防守邊疆,令不得患,雖犯不得利。此即禦戎之策矣……”

已經致仕在家的許綸,在給徐階的回信中寫道:‘目今虜患日甚,然武備積弛,見籍止十四萬余,而操練不過五六萬,支糧則有,調遣則無。比敵騎深入,戰守俱稱無軍!但邊臣戮力防禦為守之計,令不能深入,即為得策。若欲驅掃遠遁,恐力非昔比也。’與楊博幾乎持同樣觀點,就是全力防守,能把蒙古人擋住,就是很大的成就了。

當然。兩位加起來在兵部任職一個甲子的大員,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議——切勿好高騖遠,踏踏實實練兵整備,只要能把自身的問題解決好,擋住蒙古人的進攻就不成問題。

盡管說得委婉,徐階還是聽出了他們的言外之意,顯然上至兵部、下至地方邊鎮將帥,都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他乃生性謹慎之人,信奉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絕不會像當年曾銑夏言般好高騖遠,自身問題還沒解決。就想展開規模宏大的‘復套’戰爭,一勞永逸的消除蒙古人的威脅。那在徐階看來,實在是不切實際,只能為自己招惹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