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零七章 見龍在野(下)

不論什麽人,攤上這八個字,政治生命就可以宣告結束了。因為自本朝開國以來,無論多大能耐,有多大背景,如果下野之後沒有上台,慢慢地就會被邊緣化,直到徹底完蛋,從無例外。包括那位神一樣的劉伯溫,包括號稱百官之師的徐閣老,都沒逃過這樣的命運。

但經驗只是對過去的總結,如果靠經驗就能預測未來,未來也就算不上未來,只是對昨日不斷的重復。終有一天,會有與經驗不符的例外誕生,那才是真正的未來……

例外,就從孫鑨這些人身上開始。

按照本朝慣例,因為為民請命而險些被皇帝害死的孫大人,毫不意外的盛名滿天下。從他入獄的那一刻起,就有數不清的官員、士紳、甚至布衣百姓上疏為他鳴冤,他離京的那天,百官出城相送,大家把酒賦詩,豪邁之情激蕩天際,毫無離別悲切之意,反倒像是慶祝凱旋的大會,更不在意皇帝的感受。

孫鑨一路南下,無一例外的受到所經府縣的盛情招待,不僅地方官掃席以待,百姓士紳也爭相出迎,甚至有人步行數百裏,從鄰省趕過來,就為一睹這位為民做主的青天大人的英姿,然後給他鞠個躬。

孫鑨雖然已經名滿天下,卻毫無架子,他對每個來拜訪自己的人都熱情接待,無論是貧是富,是官是民,都與他們親切交談,以誠相待。有人問他,您與愚夫愚婦費那些口舌,能有什麽用處?他微笑道;“我看每個人都是聖人。”聞者不由肅然起敬。

越往南走,他受到的歡迎也越熱烈,回到南京時,那一天金陵城裏萬人空巷,人們都到燕子磯碼頭,隆重迎接他們的英雄歸來。南京城的官員也是一個不落,表達對他們領袖的支持——孫鑨先在南京任吏部尚書,又轉任左都禦史,為人素來威嚴自律,公正清廉,在留都百官中的威望之高,超乎想象。

耿定向、金達等一班同年,還有他弟弟孫鋌,自然也在歡迎的行列。把他迎回去,孫鋌家中早就備好了酒席,一班同年以及跟他一同回來的孫鑛馬上就坐,待兩人喝了接風酒後,眾人說起今日碼頭壯觀的場面,孫鋌打趣道:“當年拙言中了六首,也沒這麽風光過,老哥你這牢飯吃得是值了。”

孫鑨搖頭笑笑沒有作聲,孫鑛便符合二哥道:“大哥這一路南下,可真是風光大了。”

“怎麽,羨慕了?”孫鋌笑眯眯道:“其實你要是吃頓廷杖,被擡著回來,保準比大哥受歡迎。”

“多大年紀了,正經點吧。”孫鑨臉上有些掛不住,岔開話題對耿定向道:“談談書院的事情吧!”

“怎麽,你終於肯講學了?!”耿定向一下興奮起來道:“加入崇正書院吧,我還是那個態度,會主一職虛席以待!”

“立峰兄能加入,我們瓊林學派如虎添翼啊!”金達這個南京國子監祭酒,也興奮的搓起手來:“你的功力深湛,與天台雙劍合璧,肯定可以力壓諸派,這次留都大會我是信心十足!”

※※※

國朝建立之初,太祖皇帝為了統一思想的需要,通過八股取士和頒發三部《大全》而確立了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雖然這與朱元璋本人用武力擴張地盤一樣,不過是馴服廣大讀書人的一種戰略,但畢竟為士人階層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最佳的土壤。

經過一段時期的醞釀,國朝的知識階層在政治上日趨成熟,其精英集團逐漸成為真正主宰著國家的士大夫。但與此同時,他們的欲望也日益失去控制,被明初二祖的吏治政策所壓制的各種腐敗現象不斷滋生出來。官場的腐敗醜惡與士大夫對權力的投機鉆營,使得固守儒家道德教化的人自然地得出一個結論: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這些人認為,八股取士的方式不但無法使聖賢學說深入人心,反而會因讀書人將儒家經義視為仕途的敲門磚,而漠視其本來的道德精義。而士人階層的道德淪喪,又必然會導致整個國家的道德淪喪,那樣華夏禮儀之邦,真的要變成禽獸之國了。為此他們認為有必要加強對儒家經典的講求,不能讓八股文化成為讀書人學習的全部內容。

於是,在文官集團成為權力者後,社會上也開始出現講學運動。一大批大學者投身講學,教誨眾生。起先,講學家們並沒有跳出宋代理學家的窠臼。他們將挽救士人風氣的希望,放在了呼籲士大夫加強品德修養上,卻不敢對程朱理學有絲毫的質疑。只是將道德淪喪歸咎於,讀書階層只把程朱之學當成是通過科舉之門的一把鑰匙,並非一種自覺的人生需要。而士風的腐敗,正是因為廣大士人缺乏對程朱之學進行自覺深入的體會。所以,他們要通過講學運動使宋儒的性理之學真正深入人心,用“存天理,滅人欲”的旗幟來蕩滌仕途和官場的腐敗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