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東方霸主(第14/15頁)

這個風波被還在途中的田忌聽到了,此時田忌已經解散了齊軍,只率領本部人馬往臨淄趕路。齊國的行政結構比較特殊,其他國家已經紛紛實行郡縣制,而齊國依然沿用齊桓公時代管仲制定的五都制。全國被劃分稱五塊地方,每一塊地方被成為一都,都既是行政單位也是軍區,對外作戰時齊王任命將領將五都兵召集起來統一行動,戰罷歸國之後,五都兵再各回本部。

這個消息讓田忌很是擔心。陰謀雖然弱智,齊威王雖然英明,但所涉及的問題過於敏感,齊威王“寧可錯殺千人,不可漏掉一個”的可能性不是沒有。齊威王雖然沒有明確表態,但是事情無疑對田忌是不利的,一旦入臨淄,便成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田忌此刻非常後悔當初不聽孫臏的話,但事已至此,後悔是沒有用的,最後田忌決定率領僅剩的一點兵馬冒險進攻臨淄。但是,田忌的部隊到了臨淄發現齊威王早有防範,臨淄城大門緊閉,城上士兵嚴陣以待,四方的勤王軍隊也已經開拔。田忌見謀反罪名已經成立而又無成功的可能,只好和孫臏一起向楚國方向逃去。

戰爭中的英雄本應該享受風風光光的凱旋儀式,結果卻是不光彩地逃離故國。歷史中總是充滿了這樣的諷刺。然而這個諷刺還沒有結束。

田忌和孫臏走後鄒忌獨掌齊國的大權。田忌和孫臏由於他們的才能和英明在楚國贏得了楚威王的尊重,鄒忌非常擔心田忌借助楚國的力量再重返齊國政壇,對自己的地位形成威脅,故意將齊楚之間的雙邊關系搞得非常僵硬,同時派出杜赫當說客以保證田孫二人永久地留在楚國。

杜赫的口才是一流的,來到楚國便對楚王闡明了利害關系:“鄒忌之所以故意不和貴國搞好雙邊關系是擔心大王把鄒忌的政敵田忌二人送回齊國。我有一個讓二忌都感激您的辦法。大王不如給田忌一塊地方讓他養老,以表明不打算讓田忌返回齊國。鄒忌便會由此感激大王,田忌也會感激大王為他解決了住房問題。”

楚威王果真按著杜赫的說法去做了。

公元前333年,鄒忌已經死去多年,齊威王也死了,繼位的齊宣王知道了田忌和孫臏被誣陷的真相,才把他們從楚國招回,而這時兩人都已經是兩鬢斑白的老人。回國之後的孫臏開始伴著青燈寫他那部光耀百世的《孫臏兵法》。

龐涓孫臏的故事寫到這裏才算完整,雖然並不完美。下面還有一段我對魏國霸權失落的一點馬後屁。

〖馬後屁:“曰”乃大師專用的議論開頭語,小子不才不敢剽掠。只好轉而采用坊間常說的“馬後炮”來作為事後發牢騷的開頭語,但又因膽小,不敢馬後放炮,只敢馬後放屁。馬後放炮,會驚著馬,馬受驚之後便會尥蹶子,馬後的我將有骨斷筋折之患。馬後放屁,大不了讓我和馬都吸幾口臭氣,我吸臭氣,無害身體,馬吸臭氣,大不了捂著鼻子,馬捂鼻子就沒有功夫攻擊我。“馬後屁”一詞正合我意。再加一句:版權所有,未經允許,他人不得擅自使用。〗

閑話已畢,進入正題。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魏國就是第一個死在沙灘上的霸主。但魏國不是被別人推在沙灘上,而是自己爬到了沙灘上,本來他有許多種活法,但魏國的幾代君臣偏偏執著地往死地挺進。

魏國的自然條件我在前面已經分析過了。優勢是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知識密集,人才密集。劣勢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前進的策略是合理地選擇盟友,最好能開發一塊安全的根據地。核心是重視人才。

魏文候的對內對外政策堪稱魏國政策的範本,對內重視人才,通過改革發展經濟和軍事,對外聯合趙韓,對齊楚秦三國分化瓦解各個擊破。

但魏文候一死,魏武侯,魏惠王開始拋棄這個政策,具體表現是:1,人才流失,商鞅去秦,孫臏奔齊。2,同盟瓦解,與趙韓交惡。3,外交運作不得要領,導致四面受敵。

魏國的政治制度延續了華夏政治的傳統,貴族勢力非常強大,在魏文候的變法之下,一些貴族失勢了,另一些貴族通過自我改造,很好地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參與到了魏國的建設當中,實際上魏文候將貴族勢力和平民勢力一碗水端平,能者上,庸者下。但貴族勢力和平民勢力畢竟是互相排斥的兩股政治力量,和平共處是暫時的,明爭暗鬥是永恒的。他們之間的鬥爭貫穿魏國稱霸時期的始末,在魏國始終沒有出現過一種勢力獨大的情況。魏文候的成功在於能夠很好的平衡這兩種力量,使之共同為魏國服務。魏武侯、魏惠王無法做到這一點,不是倒向貴族,就是倒向平民。倒向貴族時,平民出身的人才流失,倒向平民時,貴族圖謀不軌。魏國始終沒有形成像後來的秦國那樣的以平民人才為主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