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企孫:一個真正大寫的人(第3/4頁)

大師的“專職”提攜者

葉企孫對人才,一向都是求賢若渴。許多經他提攜上來的老師,不少都成為了大師級的物,可以說,葉企孫就是一個“專職”的提攜大師的人。

清華大學物理系成立後,吳有訓是第一個被葉企孫聘請的教授。

葉企孫知道吳有訓的大名,當是他要攻讀哈佛博士學位時的事情。吳有訓在留美學生中聲名鵲起的緣起,是他玩命於實驗,在短短的幾個月中,竟用壞20多個X射線管。後來,他又和老師康普頓連續發表了轟動世界物理學界的系列論文,成功驗證了康普頓效應。為此,康普頓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得知吳有訓要返回中國時,康普頓幾次勸說他留下來,但吳有訓謝絕了。他要回祖國去,去完成一項畢其一生才能完成的使命。這就是科學救國。正是這個偉大的使命使葉企孫與吳有訓走到了一起。

吳有訓回國後,短短一年多時間裏,幾易其校,有些倉皇的味道。他是要找一個能搞科研的環境,找一個令他滿意的實驗室。他在等待,等待生命中的知音出現。

終於這一天來到了。當葉企孫先生向他發出邀請時,他欣然應邀。1928年深秋時節,吳有訓走進了清華園。為了表示對吳有訓先生的敬重,在研究他的薪水時,葉企孫做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決定:吳有訓的月薪在物理系最高,比他這個系主任還高!

正是在葉企孫的實驗室裏,在外已荒廢兩年時光的吳有訓又一次煥發了鬥志,他在很短的時間內連連報捷,再次吸引了世界物理學界的眼球。嚴濟慈發表文章說,“在國內作研究,最早而最有成就者,要推吳有訓,他於民國十九年曾把一篇關於X線散射的研究論文,寄往英國《自然周刊》發表,我們中國人在中國做的物理研究,寄往國外雜志刊布,這還是破天荒第一遭,確是一件值得紀念的事!”據統計,從1930年至1933年四年內國內重要論文共有16篇,而吳有訓就撰寫了8篇。

葉企孫是清華大學理學院的首任院長。理學院下轄除物理系外,還有算學系、化學系等共7個系。理學院猶如一支聲勢浩大的船隊,指揮者就是葉企孫先生。

這一天,算學系主任熊慶來先生來到圖書館翻閱報紙雜志。在《科學》雜志裏,有一篇論文吸引了他的注意。這篇論文的題目是《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程式解決不能成立之理由》,作者署名:華羅庚。

熊慶來看得亢奮,便不覺贊嘆有聲,一時引來室內同仁駐足。“這個人身手不凡,是不是哪個大學的教授?”恰在此時,助教唐培經來到,聽大家如此評判,不禁哈哈大笑:“這人是我同鄉,只念過初中,在我家鄉浙江金壇縣中學當庶務員呢。”庶務員就是雜工。大家聽後都不做聲了。

唯有熊慶來反倒興奮起來:“這樣說來,這個人可是個奇才了。唐先生,你能不能從中牽個線,把華羅庚請到清華園來讓我們看一看?”一個月後,唐培經碰到葉企孫,葉企孫問他:“熊先生讓你聯系華羅庚,聯系上了嗎?”

1931年8月,當華羅庚的身影出現在清華園時,在大學內部,特別是在教授會上,有關他的身份和生理問題,引發了一場相當激烈的爭論。

華羅庚不僅是個初中生,還是個殘疾人。18歲那年,華羅庚得了一場重病,命是保住了,左腿卻變得僵硬,必須左手執拐,左腳要在空中畫上一個圓圈才能落地。現在,華羅庚以這樣的特立獨行的身影每天信步在科學館或工字廳,在眾多以天之驕子自居的清華人心目中,未免有些有礙觀瞻。加上他僅僅是個初中生,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與漂洋過海覓得碩士博士學歷回來就教的大多數教授相比,名不正言不順。

關鍵時刻,葉企孫再次力排眾議。他說:我希望大家認真看看華羅庚先生的論文再說話。他來清華後,我們曾經交談多次,每次我都頗受教益。以我個人的判斷,不日之後,華羅庚會成為我國數學界閃亮的星辰。

華羅庚在葉企孫和熊慶來的傾力關注下,當上了算學系的助理員,工作任務是整理圖書報刊,收發文件,代領工具,繪制圖表。華羅庚十分珍惜這份工作,幹得盡心盡力。除此之外,他一有空就博覽群書,看了許多中外數學書籍。葉企孫特批他跟算學本科班的課程學習,一年半時間他就完成了全部課程。另外,他還在這段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和法文。

華羅庚又連續在中外數學期刊上發表論文,取得了可喜成績。一次,葉企孫發現了他的論文被日本一家學術雜志刊用,欣喜之余,立即找來熊慶來、楊武之等算學系領導們商議,最後決定破格提升華羅庚為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