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四章 冰河說與萬言書(第2/3頁)

所以必須在天災人禍中給老百姓找一條活路,否則大家都沒活路,既得利益集團並非鐵板一塊,有危機感的、認識到弊症希望改良的人也很多,張原要爭取的就是這一部分人,這是殿試策文,必將傳揚天下,他必須亮明自己觀點,措詞可以溫和,但立場要站穩,他不是兩面三刀的投機者,必須有面對責難和阻力的勇氣——

針對近年來的氣候寒冷和天災頻繁,張原提出了三百年一輪的“冰河說”,說氣候偏冷、幹旱還要持續三、四十年,此後幾年的陜西、河南、山東甚至京畿都會有持續的大面積的旱災,至於“冰河說”的理論依據,可以從歷代史書的天文志、五行志去查找,也可從西洋人的《三千年氣候變遷圖說》、《冰河災異志》等書籍中得到印證,至於官員們找不到這兩本書,那不關張原的事,誰讓他們孤陋寡聞呢,蘇軾敢在殿試中杜撰堯與臯陶的故事,連主考官歐陽修都被蒙住,他張原杜撰兩本西洋書籍有何不可?

既然提出了“冰河說”,就應該要有應對之策,於是興修水利、推廣耐旱的農作物自然而然就提出來了,《泰西水法》裏的龍尾車、玉衡車、恒升車和修建水庫的方法,以及甘薯、土豆、玉米這些耐幹旱的農作物,這些雖然不能根本改變晚明農民的生存現狀,但可以緩解、可以讓農民災年不至於餓死,中國的農民最是善良,只要有一口飯吃,就不會想到抗爭,即便是後來張獻忠、李自成的流民大軍,為首作亂的也都是馬賊、逃兵、鄉村無賴,真正走投無路的農民都是被裹挾的,為了是混一口飯吃——

張原在策文最後部分提出了自己關於救荒賑災的見解,那就是官府賑災與民間救荒結合,富民對其佃戶有救助的責任,對於協助官府賑災的民間富戶要請敕獎諭,授予的官職也應受到社會尊重,自古救荒無善政,到了這一步,都不會有太好的辦法,只能是拆東墻補西墻、寅吃卯糧,關鍵是要前面做好,增加儲蓄,提高百姓應對饑荒的能力——

在策文結尾處,張原寫道:

“——昔時蘇軾對宋仁宗言‘天下無事,則公卿之言輕如鴻毛;天下有事,則匹夫之言重如泰山’,當此國家多事之秋,臣願聖上莫視臣言如鴻毛,臣俯拾芻蕘,上塵天聽,不勝戰栗之至——臣謹對。”

寫完最後一個字,擱下筆搓手,這才覺得天色已經暗下來,一包宮餅是何時放在案邊的也不知道,轉頭四望,大殿上空空蕩蕩,其他考生都已考畢出場,只剩他一個人,其余讀卷官、執事官默默在殿邊遙看著他——

張原站起身收拾考籃,高高瘦瘦的吳道南緩步走過來,離他十步遠站定,不能走得太近,否則會有監試官說他看張原的考卷好通關節,吳道南微笑道:“張原,再有半刻時天就黑下來了,那你可要被強行扶出了。”

張原躬身道:“學生對策寫得入神,不知不覺就已日暮。”自己翻了翻十二張正卷,竟然差半張就全寫滿了,每張卷子八百二十字,他這篇殿試策文就是將近一萬字,從上午巳時初刻開始筆不停書,一直寫到黃昏酉時初,足足四個時辰,萬言書啊!

受卷官工部王主事來收張原的卷子,“咦”了一聲,問:“張原,你沒寫草卷?”皇極殿上的讀卷官、執事官都認得張原,這個張原素有捷才之名,今日殿試卻又是最後一個交卷,實在引人注目——

張原道:“回大人的話,晚生怕來不及謄真,直接就寫在草卷上了。”

王主事看了看,又是“咦”的一聲,十二張卷子幾乎全部寫滿,大明朝開科取士兩百多年來沒有比這更長的策論了吧,這還用彌封嗎,讀卷官們都知道最長的那篇就是張原的——

張原將那包宮餅也放進考籃,獨自一人出皇極門、午門、端門和承天門,暮色下,金水橋頭,張聯芳、張岱,還有文震孟、黃宗羲等八位翰社考生都在等著他,讓他心頭一暖,快步走過去,張聯芳笑問:“介子,今日你怎麽最後一個交卷了?”

黃宗羲知道廷試策很對張原的路子,張原定是寫得興發了,說道:“張社首今日是大發宏議了,寫了幾張卷子?”

張原道:“十二張卷子快寫滿了,大約近萬字。”

眾人皆驚。

張聯芳皺眉道:“寫得多、寫得深刻未必是好事,皇帝喜聽諛詞,就連言官指摘時弊言詞激烈一些都有可能被責罰——”,張聯芳是相當圓滑的人,不管對錯,先立於不敗之地再考慮其他,明哲保身嘛。

張原道:“沒考慮那麽多了,策文所寫也是我以後為官為政的根本,至於皇帝肯不肯察納,那又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