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奪兵(第2/5頁)

雖說四五萬人短時間內就糧還沒有什麽大問題,但被盟軍如此算計,傷亡如此慘重,連同四萬多老弱婦孺被驅趕出城池,士氣之弱、軍心渙散,也是不難想象的。

此時南衙禁軍新敗,正手忙腳亂的在秋湖山、江乘城組織新的防線。

而楚州軍在樓船軍水師收縮回金陵之後,主力正抓緊時間渡江經丹徒,沿寶華山南麓往西進逼秋湖山。

要不是兩軍暫時都無暇旁顧,他們這部殘軍,或許僅需要千余精銳騎兵過來,就能將他們殺得再次大敗、大潰。

陳銘升心裏很清楚,真要等到信王楊元演率楚州軍主力攻陷秋湖山、江乘城,徹底控制住金陵城以東的地域之後,到時候絕對不會輕易放他們離開。

在陳銘升看來,此時將四萬多老弱婦孺都拋棄掉,趁著安寧宮全力備防楚州軍西進,無暇顧及他們之時,他們還是能率三千兵卒快速繞到金陵的西邊,尋找機會登船撤往嶽陽的。

關鍵是速度要快,決定要果斷。

要不然的話,再拖延下去,軍心進一步渙散、崩潰,拖到最後他們可能就只能帶三五十人狼狽不堪的逃回嶽陽去。

靜山庵一戰,直接表明他們此前聯合楚州的策略徹底失敗,而鄭暢、韓道銘等人先一步護送太妃撤往嶽陽,也無需為此承擔多大的責任,但在嶽陽威勢一度無兩的信昌侯府就太難堪了。

他們要是能帶三千精銳回嶽陽,多多少少還能保存一些顏面,更主要的還是能抓住更多的兵權——亂世之秋,三子爭雄,諸州都紛紛招兵買馬、以守地方,有哪個能比兵權更為重要?

倘若他們最後僅在三五十侍衛的護送下,如喪家之犬般逃回嶽陽,不要說韓謙早就對他們恨之入骨了,沈漾、王琳、高承源、郭亮、周憚、陳景舟甚至李知誥一系的將臣,有誰不會落井下石,有哪個不會趁機對他們發難?

何況潭王看他們不順眼,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即便信昌侯府在嶽陽的根基還在,即便有太妃出面庇護,信昌侯李普及他們大概也會被殿下逼得蟄伏一陣時間,才有可能平息風議吧?

袁國維略顯蒼老的面容,在燭火的映照下,多少有些顯得蒼白無力,左肩的箭創都過去一個月了,還沒有完全愈合,此時正隱隱作痛,他不得不承認年歲不饒人。

袁國維原本人留在嶽陽,負責縉雲樓在嶽陽的事務,只是鄭榆、鄭暢、韓道銘等人護送太妃回嶽陽時,他與林海崢苦勸潭王不可掉以輕心,卻未想潭王未但沒有聽進去勸,還對他們狠狠的訓斥了一番。

林海崢因為敘州的關系,職務沒有變動,他卻被遣到金陵。

袁國維名義上是眼前這支兵馬的總哨官,但誰都清楚他因為什麽被踢過來,李普及陳銘升等人怎麽可能待見他,怎麽可能將斥偵刺探之事真就交付給他?

袁國維地位雖高,行事時卻完全被信昌侯李普牽著鼻子在走。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雖然陳銘升主張立時放棄將四萬多家小眷屬當成累贅拋棄掉,袁國維想到那一張張老弱婦孺的臉在腦海裏閃現,於心也是不忍,也認為李普這麽做會導致三千將卒的軍心進一步渙散、崩潰,但他也想不出再拖延下去,還能有其他什麽辦法能想?

或許這就是令人無可選擇的死局?

或許這就是令人無力掙紮的絕境?

袁國維悲哀的想到,也許放棄人數眾多、成分復雜的家小眷屬,是雖然殘酷卻務實的選擇吧?

此時的李普,相比較與王文謙相會於秋湖山裏,要蒼老許多,這一刻臉色也是陰晴不定,卻不敢輕易表態。

他何嘗不想走,但問題在於三千將卒會輕易跟他走嗎?

要是在走的過程中,軍心徹底崩潰、將卒嘩變怎麽辦?

“此時各級武官還都聽侯爺的命令,但再拖延下去,各級武官恐怕再難以彈壓將卒躁動了。”陳銘升能猜到李普心裏在顧忌什麽,但恰是如此,他才更要勸李普早作決斷,不能因為優柔寡斷,錯過最後的時機。

桃塢集軍府自都尉以下,以大小屯寨安置、管理兵戶。

從收編饑民那一刻起,為達到控制龍雀軍的目的,大小屯寨的屯田校尉、小校,幾乎都是信昌侯府的家兵部曲出任。

潭王府護軍府所管治的屯營軍府,從最初的一座擴編到十座,新增的屯營軍府主要位於均州、潭州境內,但信昌侯府最為核心的影響力始終都在桃塢集軍府,包括韓謙前期所建的匠坊,事後也完全是由信昌侯府的嫡系親信接手。

也就是說,信昌侯李普回金陵後,征調兵戶集結的這支兵馬,隊率級以上的武官、將領,幾乎都是出身於信昌侯府。

這也是信昌侯李普當初決定與楚州合謀放棄韓道勛之時,馮繚、姜獲等人無力阻攔的關鍵原因,也是李普此時還能勉強掌握這支兵馬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