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 意圖(二)(第2/4頁)

世人看的是龍雀軍血勇拼殺,看的是三皇子少年沉毅,看的是旋風炮大放光彩,看到的是韓謙神鬼莫測的奇謀妙策,但還有一層更重要的因素,世人卻極少提及或者說極少有人看透徹。

那就是山寨勢力除了為防守淅川城直接提供近一半的兵員外,更有山寨兵馬控制淅川河以西的廣闊山嶺,使得梁軍在整個荊襄戰事期間,都沒能徹底的封鎖住淅川城的退路,甚至都沒能有效切斷淅川城與西翼荊子口的聯絡。

之後樓船軍水師更是西翼不受威脅的情況下,輕易就突圍梁軍的封鎖,抵達淅川城下,順利與龍雀軍會合,解開梁軍長達數月的合圍。

而之後山寨勢力,更為重新設立的均州提供逾半數的屯兵民戶。

山寨勢力的形成,一是戰亂躲入空山老林的流民軍殘部,一是逃避戰亂,從平原地區遷入山地掙紮生存的普通平民。

唯有深刻剖析淅川一戰背後更深層次的致勝因素,才會更清晰的明白韓謙為何要這寒冬臘月突然發動這樣的突襲攻勢。

淮西這片土地,近百年來,所經歷的戰亂,比荊襄、南陽有過之而無不及。

即便是大楚開國之後,梁軍就有三次大規模的侵入淮西;小規模的侵襲沒有一年會中斷。

金陵事變以來,特別是李知誥統領淮西禁軍渡江北征,迄今戰事已持續有將近兩年。

雖然淮陽山北坡、東坡的峰嶺之間,沒有流民軍殘部,這使得這些山區內部結寨自保的軍事力量不足,但逃避戰亂遷入其中的普通平民,絕對不在少數。

棠邑過去一年,雖然不可能對淮陽山鄰近巢州、霍州的北坡、東坡地區進行準確的統計,也無法準確估算這些山區民戶的具體規模,但也花大氣力摸過底。

棠邑真正的優勢在哪裏?

韓謙與其父韓道勛數年所經營深耕的敘州,可以說是標準的山地州。

金陵事變期間,韓謙率赤山軍往南轉移,一度有著經營浮玉山,作長久抵抗的打算——茅山“被俘”後,王珺在韓謙身邊近一年的時間,對這些是再清楚不過的。

結合這些再回過頭來審視永豐寨的意義,便會明白,永豐寨實際上沿南北淝水的上遊河谷進入淮陽山東北坡深入的門戶。

不同於最高峰才四五十丈的五尖山脈,淮陽山東北段,成百上千座山峰都在三四百丈往上,地勢險絕陡峭,一些源出淮陽山的溪河,特別像南北淝水等主要幹流,其地形相對平緩的河谷、河灘地,實際是深入淮陽山區腹地的主要通道。

而事實上,突襲兵馬往安豐寨外圍集結過來,一方面在田城、馮宣等人的主持下,正快馬加鞭的在南淝水河的北岸集結兵馬,做進攻前的最後準備,另一方面奚發兒已經率領百余斥候先期沿南淝水河的河谷,進入將軍嶺作前期偵察去了。

而在擬定的作戰方案裏,也考慮過無法順利攻下永豐寨的情形。

不過,後備方案不是原路撤回,也不是往東進入五尖山,而是往西南進入淮陽山東北坡,然後依托淮陽山東段從西北往東南延伸五百余裏、縱深廣達三百裏的廣闊山區紮根。

這是韓謙趁梁軍主力都集結於黃河北岸,壽州軍無法獨力對南線發動大規模攻勢的機會,發動這次突襲的根本意圖所在。

其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梁軍主力半年到一年時間內,無法轉移到南線來。

這個主力,除了梁軍的精銳兵馬,更重要的是梁國境內的作戰物資,短時間內主要只能保障北線,無法往南線傾斜。

要不然的話,棠邑此時分出一部精銳兵馬深入淮陽山,梁軍與壽州軍卻能集結大軍,不計傷亡進攻滁河、浮槎山防線,有可能會導致棠邑全面崩盤。

當然,武衛軍從淮陽山的西南移駐隨州,迫使壽州軍從巢州一線調集近兩萬精銳,轉移霍州西部,也是這次突襲作戰能形成的一個必要前提。

要不然的話,壽州軍在南線有七萬防兵,韓謙也不敢輕易穿插進來。

數匹快騎踏過河冰,趕到南岸河堤這邊來。

郭卻手腳並用,快速爬上山崖,有些喘粗氣的走到韓謙跟前,稟道:“有三千敵騎,沿北淝水南下,似是徐明珍親自率領,其與臯城殺出的兩千多步卒會合後,卻沒有停留下來整備陣形的跡象,似要趁我軍立足未穩,一鼓作氣沿安豐渠殺過來……”

郭卻頗為振奮,圍點打援是他們最為期待的。

“他們要戰,便與他們戰,傳令韓東虎將騎兵從西翼收縮回來,不要攔截,放敵軍主力過來,退結到南淝水河南岸;你先去與田城會合,調整部署準備在永豐寨西北側或北側迎擊敵援!我隨後就趕過去。”韓謙微微笑著說道。

高紹、馮繚等人留在南線坐鎮,但軍情參謀司的半數武官都隨軍出征,擬定具體的作戰方案,已經不需要韓謙過多的幹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