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鏈子(第2/2頁)

縱然東歐局勢仍然緊張,洛迦諾公約依舊被所有人認為是1927年西歐各國關系的改善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公約的簽訂,讓德國在1927年5月成為國際聯盟第六個常任會員國,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戰敗國的陰影。而且條約中明確規定,盟軍必須在1928年1月前全撤出德國西部的萊茵蘭。這一妥協讓德國即將在1928年實現領土上無外國駐軍,無疑是非常振奮人心的。

作為維持世界和平、鼓勵國際合作的首個正式機構,國聯能夠接納德國成為其成員國之一,為歐洲實現和平做出了偉大貢獻。

洛迦諾公約的簽訂,是協約國在歐洲安全問題上對凡爾賽體系所做的又一次較大調整。它暫時緩解了歐洲安全問題,改善了協約國尤其是法國同德國的關系,使歐洲國際關系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並為道威斯計劃的繼續實行和20年代中後期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不過這個公約對於國防軍來說可就不是一個好消息了。裏面新加入了很多限制國防軍的內容,比如說再次重申了國防軍不能進入萊茵河非軍事區,還比如說規定德國必須限制自己在遠東地區的軍火生意,還比如說國防軍必須將2個西線邊境師改為輕步兵師,以減少法國和比利時的邊境壓力。

不過因為英國和意大利人在中間作梗,公約簽訂的結果使法國受到削弱,喪失作為戰勝國對德國的制裁權,自身安全需要英、意的保證。德國政府而非德國軍方則是主要受益者,取得與法國平等的地位,為其恢復政治大國奠定基礎。

讓人感到惋惜的是,洛迦諾公約明顯地排除前蘇聯於局外,這讓蘇聯因為所謂的單方面“西方議和”而感到被西方所孤立。1922年前後,蘇聯人借拉帕洛條約以及一系列的秘密合作與德國修好,然而西歐現在的舉動,從表面上又把德國拉向了西歐。

不過不管怎麽說,英國和法國希望在德國人脖子上再多系上一條鎖鏈的企圖算是完成了,一時間西歐地區晴空萬裏,戰爭似乎已經不再是威脅,人們歡欣鼓舞,經濟上的不景氣也因為這次公約簽訂有所好轉,就連美國時代周刊也在文章中高調評論:德國人不僅會造大炮,也同樣向往和平。

公約的簽署,讓阿卡多倍感無力,大德意志黨內部的政府派和商人聯盟最終向世界各國妥協了,他們放棄了一部分國防軍的利益,換取了自身更大的利益,雖然在表面上來看德國失去的少得到的多,可是就大德意志黨內部來看,商人和政客的勢力隱隱蓋過了忠於阿卡多一個人的國防軍軍方勢力。

他能做的只有默默的發展黨衛軍,把這個準軍事組織擴大到了10萬人——這還不包括國防軍的蓋世太保,僅僅是類似沖鋒隊的打手還有幹部。雖然比起沖鋒隊30萬人的規模來黨衛軍並不占人數優勢,不過這些人多數是退伍士兵還有現役軍官,訓練水平和武器裝備明顯要好於它的對手。

同時國防軍也沒有閑著,又秘密給第25師、26師兩支部隊采購了40輛3號突擊炮,並且秘密封存了30萬桶蘇聯運來的抵債石油。用作今後的戰略資源儲備。

當然,除了阿卡多不喜歡《洛迦諾公約》之外,還有一個人對這個公約火冒三丈,這個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公約的簽訂讓德國的經濟略微好轉,他的納粹黨宣揚的反猶欲望話題就不再惹人關注,所以納粹黨的發展受到了嚴重影響,眼看著國會選舉就要來臨,他承受不起又一次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