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甲悲歌 ——追尋中國早期裝甲部隊在抗戰中的影子(第2/3頁)

中國軍隊使用的德國I式坦克,在南京戰役中有數輛被俘,因為當時日本與德國結盟,為了避免不利影響,日本展覽的標示為“蘇聯戰車I型”.

淞滬會戰後,隨著蘇聯援華裝備的到達,蘇聯戰車逐漸成為中國裝甲部隊主力。蘇聯T-26型坦克是中國裝甲部隊在抗戰中期(遠征軍獲得美國戰車之前)的主力車型,是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二〇〇師(前身為戰車第二團)的主要坦克裝備,先後參加過徐州會戰、桂南會戰、遠征軍入緬作戰等戰鬥。

那麽,這輛坦克是在何處落入日軍手中的呢?

被俘的蘇制T-26戰車,日軍記載其重量9噸,乘員3名,速度35公裏/小時,馬力80,裝備45毫米炮1門,機槍1挺。

根據中國方面的記載,昆侖關戰役中,二〇〇師曾有一輛T-26坦克被日軍擊毀。此外,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Τ-26似乎也有數輛在臘戍待運時被日軍俘獲。不過,從時間看,都不是這輛被展出的坦克。

經過查詢,1939年前,中國裝甲部隊在和日軍的戰鬥中,應該只損失了三輛Τ-26,這三輛損失掉的戰車都屬於二〇〇師1149團。蘭封戰役中,薛嶽兵團圍攻土肥原第六師團,土肥原招架不住後退,據險死守。這三輛Τ-26在二〇〇師副師長邱清泉指揮下攻擊土肥原師團在大小王莊的據點,不幸被日軍反戰車炮擊中,相繼被毀。三輛中有兩輛破壞嚴重,而另一輛雖然被擊中行動部分,車體依然完好,日軍步兵將其包圍,試圖奪取。車長王宗輝(第五連連長)不甘被俘,在車中自殺。

被展出的這輛車,莫非就是王宗輝連長的座車?

日軍介紹左圖中戰車重量3噸,乘員2人,40馬力,最高速度40公裏/小時,裝備1挺機槍。

抗戰中法國提供給中國的裝備不多,比較有名的是提供給滇軍的步兵武器和法國志願援華航空大隊(裝備道華仃510戰鬥機),法國供給中國戰車則沒有記錄。

按照說明,這一輛是中國軍隊使用的法制1933式捜索戰車。

從該車的外觀看,我最初推測此車可能是裝甲兵團第二連和稅警總隊裝備的維克斯水陸兩用戰車。

中國中央政府購人的裝甲車中,最早的一批,是宋子文1929年從英國購買的VCL維克斯輕型戰車,裝備稅警總團。此後,徐庭瑤任裝甲兵學校教育長期間,又購買一批裝備裝甲兵團第二連。這兩支部隊都曾經參加淞滬會戰,其中裝甲兵團第二連連長郭恒建戰死,日軍有可能俘獲這種戰車。它的車型和日軍“法國戰車”照片上的車輛有一定相似之處。

不過,它的車體側面,尤其是履帶上部的特征,卻並不吻合,所以後來我推翻了這種看法,而更傾向於它是二〇〇師裝備的意大利制菲亞特CV33裝甲偵察車。

根據記錄,中國軍隊使用的菲亞特CV33在淞滬、南京兩戰役中,都沒有損失的說明。徐州戰役中,1938年5月21日,參加蘭封會戰的CV33裝甲偵察車部隊隨李良榮部攻擊前進,和日軍騎兵遭遇,負責指揮的邱清泉副師長命令沖擊。此戰日軍騎兵損失慘重,中國軍隊乘勝追擊,但隨即遭到日軍戰防炮部隊的反擊。兩天的激戰中,中國軍隊損失菲亞特CV33戰車四輛。

中國輕戰車部隊在沿公路向昆侖關戰線開進。這應該是維克斯水陸兩用戰車,杜聿明曾經要求將這種戰車留在南京作戰。

這輛車,可能就是當時損失的四部中的一部了。

至於日本人為什麽把這種車稱為法國戰車,大概和日本與意大利的特殊關系有關吧。值得一提的是,這輛戰車,也是日軍唯一戰後歸還中國的被俘戰車,其余原屬中國軍隊的被俘車輛,或被日軍用於研究和射擊檢驗,或在盟軍轟炸日本時被炸毀。

投入偵查作戰損傷的一輛維克斯水陸兩用戰車。這輛戰車和另一輛“大”戰車組成“一大一小”的組合,出發偵查,遭到日軍伏擊,兩車都被擊毀,人員也遭到損失。這是該車拖回南寧待修。

昆侖關下待命的中國戰車部隊,應該是200師的Τ-26乙,上面所說的“大”戰車,就是指的這種坦克。

此車經查證存於北京軍事博物館。電話證明,它確實是一輛CV33裝甲偵察車。

後面的幾張中國戰車部隊照片,尚未見到任何公開發表,日本資料中說明是國民黨將領的私人收藏,似乎比較珍貴。它們都是中國軍隊1940年出擊昆侖關時,第五軍裝甲部隊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