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第6/6頁)

待到周瑜入殿,劉協一見他的神色,便知道昨日那一曲《鳳求凰》,終究還是打動了他的心。

當下劉協不必他再說什麽,親切招手道:“公瑾上前來,朕方才正與子脩在談論吳地剿匪之事。北邊與中原的士兵來此是要水土不服的,他們既不習慣水戰,也不習慣往這東南的密林之中行軍,瘴氣讓他們生病。到時候朝廷要白白折損許多士卒,還達不到效果。所以朕與子脩正在商議,想著不如就從荊州調兵。荊州兵馬,既熟悉水上作戰,也熟悉林中作戰,只是於此地的山勢地形,還需要公瑾你的人帶一帶。從荊州調兵之事,公瑾以為如何?”

周公瑾聞言,若真得荊州兵馬助力,那吳地剿匪一定會更快。只是同時他戒心未完全去除,想著皇帝此舉怕是也有以荊州兵馬節制自己的用意。

周公瑾便道:“陛下為此地剿匪之事勞神費心,臣以為此舉可行。只是荊州兵馬來此之後,不知是受哪一位將軍統領呢?”周瑜這話,表面上是在問荊州調來的是哪位將軍,實際上卻是在問到時候是以荊州兵為主、還是以吳地兵為尊。

劉協含笑道:“朕正要說此事。荊州如今是一位刺史,一位持節都督,這數月來看著相得益彰。吳地刺史,倒是不急有定論。只是朕與子脩方才議起來,都覺這吳地的持節都督,非公瑾你來做不可。你可願意嗎?”

這是要給周瑜持節都督的官職,也就是吳地武官中最高級的存在了。

周瑜微微一愣,那就是說此次剿匪,也由他來主導了。他雖然知道皇帝是有誠意的,但是萬萬沒想到皇帝的誠意這樣深切,每每超出他的預估,而讓他為自己的計較感到慚愧。

周瑜嘆道:“臣,謝陛下賞識器重。”

“公瑾不要拘束。”劉協含笑道:“你是與朕相識時日還短,等咱們君臣處得日子長久了,你就知道朕是怎樣的皇帝了,也就安心了。”

周瑜默了一默,道:“臣知陛下胸襟寬大。”

劉協“嗤”的一笑,對曹昂道:“聽到了嗎?公瑾誇朕心胸寬大。這一條你可要記下來,回頭寫到史書裏面去。”他說笑起來,才有了幾分與年齡相襯的松快。

周瑜也微微笑了。

劉協笑過之後,轉過臉來望著周瑜,認真道:“這一樁事情裏,真正胸襟廣闊,能容吳地百姓乃至天下的人,不是朕,而是公瑾你。”

“臣?”

“正是。”劉協沉聲道:“朕很清楚你今日踏入這殿內,對朕稱臣,是放棄了多少。你既然破釜沉舟,賭上一局,信朕一回。朕便絕不負你。”

周瑜靜靜望著皇帝,心潮起伏。也許他與皇帝這兩股勢力之間的幾次交鋒,天下百姓根本不會知道,吳地百姓不會明白他們在怎樣的兩種境地之間走了個來回,但他與皇帝都明白,彼此都容忍了什麽、又放棄了什麽。

一時之間,周瑜心中竟然久違得升起一股英雄相惜的情愫。

劉協卻已轉臉吩咐曹昂,道:“子脩,你修書一封給玉奴,叫他派甘寧領兵,來支援吳地剿匪一事。”

曹昂揮筆擬信,微笑道:“玉奴得知陛下的計劃後,怕是忍耐不得,要求著親自來的。”

劉協想到在荊州分別時,馮玉不舍的模樣,笑道:“他若得空前來,也就讓他來吧。”

周瑜在旁聽他們君臣二人說到要荊州持節都督來吳地的事情,口吻如此輕松,不禁心中疑惑,難道朝廷已然盡掌荊州實權了嗎?

劉協望向周瑜,笑道:“若果真是玉奴來了,那就讓朕的馮都督,見一見你這位周都督。兩位都督,如美玉明星,常伴朕旁。古往今來為帝王者,更有幾人能如朕這般幸運?”

周瑜笑道:“早聽聞馮都督風采過人,單騎而定荊州,乃不世出的英雄。臣盼著與他一見。”

曹昂在旁聽著皇帝與新收服的良臣一唱一和,只凝神寫完給馮玉的信,呈給皇帝看過,又開口談起細務來,“吳地要剿匪,若糧草有不足之處,不如發信給兗州牧荀彧,看他那裏能調度多少糧草過來。”

“甚好。”劉協說著,便召曹子脩與周公瑾上前,同看吳郡的詳細輿圖,商討用兵剿匪之事。

宮燈明亮,窗上映著君臣三人的影子,長長一夜就這麽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