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新政啟動中(第6/6頁)

新政推行,就該一鼓作氣,萬萬不能再而竭,三而衰。

“三省六部皆配合推行此事,務必要用最快速度送到各州各縣,更要讓各地百姓知曉此政。”蕭諶也清楚,很多事,不是推行了就可以萬無一失。

若是想要天下人都知道新政,必須得讓百姓明了。

只有百姓能夠合理的利用這一則政策,維護自身的利益,才算是不負推行新政的初衷。

“臣領命。”百姓之事無小事。

蕭寧能想出這等好辦法,讓百姓都成為監督官吏的人,若他們不將政策推行,豈不是白瞎了蕭寧一番用心。

至此,大昌上上下下,都開始不約而同的向百姓講解新政,蕭寧引領所有人,必須要將這項政策落實到每家每戶,一定要讓天下百姓都知道,一旦有為官不仁者,便可同信於銅匭之中。

但蕭寧在雍州內轉了一圈,意識到識字的人太少,縱然這一項政策落實的再好,不識字的人,如何上書朝廷。

蕭寧明白其中的難度重重,但也並不想就此放棄。

百姓不識字,那便竭盡所能,傾近所有的普及教育,想想大中華的義務教育,不就是為了確保更多的百姓不再因為不識字而受人蒙騙。

有了大好的例子在前,蕭寧只要按本套路,就沒有蕭寧辦不成的事兒。

自此,蕭寧日常出入於百姓之間,一如從前,只是小娘子時同百姓為伴,傾聽百姓的困惑和憂慮,為百姓解決困難和問題。

一晃這麽多年過去,誰都覺得蕭寧作為大昌的公主殿下,還是鎮國公主殿下,想來已然大變。

不想事事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蕭寧還是從前的蕭寧,心系於百姓,處處為百姓憂思。

想要百姓脫離貧困,最基本要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只有解決了衣食住行,才能夠實施義務教育,讓百姓可以脫離文盲。

政策推行只是開始,蕭寧更是將所有的心思都傾注在如何助百姓開荒修渠引水,讓百姓可以果腹一事上。

雍州地處北方,水稻種植起來太難,可青州和徐州一帶,這可是糧倉之地,自然需得大力發展農業,開荒休渠引水,必須要讓這兩州,甚至是更多的州縣,成為糧倉之地。

隨著秋收的來臨,梁州也給蕭寧送來了好消息,隨著一年的辛苦勞作,山民配合梁州百姓,這一年大豐收,完全可以償還,蕭寧借梁州世族的糧草。

南宮致遠第一個將這好消息送到蕭寧的手裏,其中的歡喜,字裏行間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蕭寧一直都挺憂心,萬一一個鬧不好,梁州要是欠收了,她可得想辦法從其他地方調來糧草償還梁州世族。

當日的蕭寧曾誇下海口,定將糧草償還,言既出,行必果。縱然梁州沒有這個能力,蕭寧也必須想其他辦法解決問題。

但今日能夠收到南宮致遠送來的這則好消息,蕭寧也是暗松了一口氣。可算不用為還糧的事操心了。

可是與之而來,蕭穎同樣也送來了一則消息,與南宮致遠送來的消息相比,這算是一個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