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危機亦良機(第6/7頁)

“來人,立刻下發詔書。”蕭諶那叫一個積極。

自打募糧的話說出去到現在,一直沒有人表態,這讓蕭諶心裏也有些小嘀咕,現在好了,瑤娘出頭了。

瑤娘一將自己的來意表明,蕭諶已然大喜過望,迫不及待昭示天下。

瞧,你們以為我在說笑呢?且讓你們看看,我是不是在說笑。

女侯,蕭寧是第一個女王,能當女王而不當,只想改公主之制。女侯,這將是古往今來的第一個女侯,這樣的一則身份,何嘗不是有利蕭寧的?

蕭諶是越想越覺得高興,既因糧食一事有人相助,解揚州之急,朝廷之困;也因蕭寧的用意,有人也願意助她。

“謝陛下。”瑤娘還得客氣的道一聲謝,謝過蕭諶的大方。

很快,雍州便知,第一個捐糧的人是瑤娘,這位娘子要是居於雍州的,斷沒有不知道的,容貌出眾不說,一直幫蕭諶和蕭寧安頓百姓,從來盡心盡力。於百姓中亦甚有威望,極得百姓愛戴。

尚且因為朝廷頒下募糧之詔書,卻不確定是不是說到做到的人,看到瑤娘封為仁侯的詔書後,這回再沒有任何疑惑了。

大昌是難得的大方,萬石糧食換一個侯位,太賺了吧。

是以,很快便有陸續捐糧的人,不過,以為捐個萬石糧食就能換得侯位,一群人是真不知道瑤娘為大昌的建立,亦是立下汗馬功勞的嗎?

調糧安民,引民開荒,看看孔鴻同樣做著此事的人,他為尚書左仆射,是為七相之一,瑤娘只得一個侯位,那都是輕的了。

隨著捐糧的人越來越多,蕭諶也不算小氣,可就算是捐出萬石糧食的人,也斷沒有瑤娘的侯位,難免叫人不服。

不服,就得尋個人出面說話吧,最好的人選,朝廷上最喜歡挑刺的人,莫過於李禦史。

李禦史就此事於朝堂上發問,為何同樣是揖萬石糧食,封賞卻在不相同。

這個問題,蕭諶都不必開口,孔鴻接話道:“李禦史以為,仁侯得封為仁侯,只因揖贈萬石糧食?”

李禦史一頓,最後還是道:“陛下所賜之爵位,非以捐糧而賜下?”

倒是懂得反問,孔鴻不急不慢地道:“自然不是。李禦史若是對諸事只是一知半解,不如請禦史去問問雍州百姓,仁侯為雍州做了多少事。”

其實,面對李禦史聽風就是雨,總是想搞事的樣兒,實在令人不喜之極。

禦史聞風而奏是規矩,可你挑一件事的毛病前,是不是應該好好地考慮考慮,此事說出去,你有多少勝算,你對其中事,究竟了解多少?

很顯然,李禦史只聽旁人說話,從來不會去驗證話中的真假。

這就讓人很是不喜了!禦史,監察百官,也監察皇帝不假,可是,你也不能是個事不合你心意便叨叨個沒完。

看看除李禦史之外,其他禦史有像他一樣,天天挑蕭諶蕭寧毛病的人嗎?

那是大家心裏有數,莫只看眼前,而是更應該看看其他。

比如這前因後果,一個人得以封侯的緣故。

在明顯大昌朝對於賜爵一事十分小氣的情況下,能大方的讓瑤娘捐出萬石糧食後封王,這其中之內情。

李禦史面上再次一僵,對於一個不喜於女人,更不樂意聽人提起雍州內哪一個女人為人推崇,哪一個女人為百姓出力的人,怎麽會去打聽瑤娘的事。

“禦史聞風而奏不假,可三省官員亦非擺設,李禦史也該相信,這天下間的聰明人,並非只有你一個。”剛從兗州回來的明鑒,終於是有機會在朝堂上露臉了,一向直言不諱,又甚為毒舌的人,話說出口,甚是不客氣。

李禦史被暗懟了一記,心下自是不滿。知明鑒所指是詔書下發前,通過三省政事堂之手,若有不妥,三省早已駁回,豈會下發。

明鑒嘴角含笑地望向他,繼續問:“皆出處李家,前丞相盡心盡力,調和陰陽,安頓百姓,閣下為禦史,卻連禦史之責都不能盡之,著實......”

言盡於此,又戛然而止,但這未盡之言,難道不是更引人遐思?

李禦史一向不喜歡旁人拿他跟前朝的李丞相相比,誰讓差距太大,襯得他越發不像樣兒。

可是如何堵得住悠悠眾口。背地裏旁人怎麽說也就罷了,只要不是當著他的面提,他就算心裏攢了一口怨氣,總是要忍住。

於這朝堂之上,被當著那麽多的人提出質疑,這叫李禦史臉往哪兒擱?

“明中書令是在懷疑陛下取仕之道?”李禦史不能說完全沒有腦子,值於此時竟然就此事問起明鑒。

明鑒一臉的無辜道:“李禦史說的哪裏話,陛下取仕以才,觀其表而不知其裏。若取仕而永當用之,何來三年一考核。”

想套明鑒的話,他倒是想得美,明鑒能讓他如願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