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金雞在我手(第5/6頁)

姚聖接過話道:“強民富國。”

一次揚州水災,他們國庫連拿出糧食救濟百姓都做不到,這個國,這個家窮成什麽樣了?還要再說?

蕭寧和秋渠商量現在做的一切,不過都是為了讓百姓可以富起來,至少可以自給自足。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既為利而動,以利而動民,不令朝廷落得一個暴戾之名,何樂而不為?”錢,在糧食匱乏的時候,根本就是廢品。

孔鴻一向也是務實之人,並不願意苛責於百姓,令天下百姓以為,朝廷橫征暴賦,索求無度。

“可這一份支出,如今是以公主私庫出,若是將來成為定制,這將由國庫而出。”錢,現在是不重要,將來可不一定不重要。

最要命的是,現在蕭寧是有錢不假,誰敢說將來的朝廷、皇帝,都能像蕭寧一樣的有錢?

思策之推行,不能只看眼前。

“此政於國有利否?於民有利否?”孔鴻捉住重點地追問,且問問他,這是認為推行之後,對大昌,對天下要是否有利?

大概,可能,就是對國庫無利罷了。

“利是利。”鐵全也不能昧著良心說出一句不好的話,便只能認了。

“比起論此策是否該推行,鴻以為,如何完善此策,以令國得利,民得利更重要。”說得相當的直白,也是相當的務實,倒是符合孔鴻一向行事的準則。

姚聖一臉的認同,“附議。”

顧義道:“我等久居廟堂,亦當了解民之所需,更應該叫百姓因我等而得安居樂業。”

明鑒更是不用說了,立刻道:“若為民者,不為眾人之利,我等亦當謀之。”

蕭寧從來都不會考慮世族之利,國庫之利。

要知道她連自己的私庫都能拿出來,為造福天下所用,這世上就沒有蕭寧所舍不得的利。

剩下的鐵全和水貨,這兩位哪怕各有思量,於民之利,就算想不認也須得認。

“上呈陛下,更將我等各持之見稟於陛下。”孔鴻等人幾乎都覺得蕭寧這個辦法好。

既不耽誤國家的建設,又不會激起民憤,更能讓百姓得利,吃虧的大概只有蕭寧一人,更或許是將來的國庫。

如今空空如也,糧沒有,錢也沒有的國庫,連官員的俸祿都是蕭寧出的,蕭寧出錢出力,他們就算是再怎麽想找麻煩,那也不容易的。

蕭諶其實早就收到蕭寧的私信了,只不過那個時候事情沒有出結果,並不能證明此事可推行與否,蕭寧得跟秋渠一起推行一番,若是有好結果,再正式上疏。

蕭諶和蕭寧聊的可不止是眼前,更有以後,國庫,這將來總是要他們操心。

現在用蕭寧的私庫支應著,那將來呢,以後蕭寧這私庫總是不可能一直存在的吧。

真到了那個時候,蕭寧必須要考慮清楚,改了這個制度之後,大昌朝能不能擔起這個後果。

關於錢這一點,蕭寧就更直接了,節流是王道嗎?並不是的。開源才是!

考慮如何省錢的王朝,永遠都別想能真正富起來。

不說其他了,就說他們修這渠,開這道,這難道不是賺錢的工程?

蕭寧將過路費什麽的,一樣樣的跟蕭諶細說起來,還有船運,這些賺起錢來,不比考慮征收百姓那點血汗錢要多得多。

再者,朝廷握住礦鐵之兵之重器,鹽為關系民生之根本之物,不過是為了不讓他人有機可乘,以此控制國家。

至於其他的細節,蕭寧連寫了好幾頁的信給蕭諶,讓蕭諶只管放寬了心,就算從此沒有徭役,他們用錢請人做事,也不必擔憂或許有可能國庫拿不出錢。

不說其他,就水泥的可觀收入,蕭諶難道不看在眼裏?

蕭寧手裏握著的是世上最好的金雞,只要朝廷不倒,蕭寧繼續養著,這都將是大批收入。

要知道蕭寧私下得的利,除鹽利外,還有許多。具體一年的收入多少,瑤娘在京,不妨讓瑤娘為他呈上數目,且讓他好好地看看,必須把心放寬了。

蕭諶前幾日得了瑤娘送來賬本,結果一看,靠!女兒好有錢啊,他太窮了,實在是太窮。

怪不得蕭寧壓根不把用錢能解決的問題當回事。

太不值得當回事了。

其中每筆收入出自哪裏,寫得一清二楚。

蕭諶一直以為蕭寧養著各種稀奇古怪的人,未必能幫上他們什麽忙,如今才意識到,這些人萬萬是不能小瞧了的,這就是金雞!

故,三省的人一道前來,將蕭寧提出的新政同蕭諶一說,蕭諶被女兒生財有道打擊得都懵圈的人,頂著兩個黑眼圈地問:“諸卿之意?”

“臣以為既可利國,又可利民,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孔鴻就是這麽直接幹脆。

姚聖亦道:“臣附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