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我奉陪到底(第6/7頁)

要知道歷史可是讓後世人了解現在的工具,蕭寧是本著公正這一點讓人修的史。

到了荊州內,蕭寧打算修一修荊州內的人物傳記,且看看荊州內有多少人才輩出。

這下子,哪怕本來因蕭寧的手段而不滿於蕭寧,且又因蕭寧把他們的家底都快折騰完而不滿的人,都挺樂意蕭寧修人物傳記的。

畢竟統計一州之人物,這何嘗不是對他們荊州的肯定,尤其更是對各家的肯定,這是長臉的事,誰能忍住不為所動。

修,修!

不僅修,他們還貢獻出自家的各名人自傳,一致認為就得配合蕭寧把這個事情辦好了。

蕭寧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修人物傳和修史聽起像是兩回事,這不是投石問路嗎?然後也可以同類歸之,務必將兩者兼之!

也正是有了修人物志這一個開頭,哪怕本來還在觀望的人,這一回也覺得自家名人無數,豈能不讓後世知曉,紛紛貢獻自己的藏書。

一時間蕭寧忙碌得很,在看到這諸多書時,蕭寧讓人自雍州運來的不少書,蕭寧豈能不用之。

於荊州內同樣建起藏書閣,不為什麽,只為供天下人閱覽。

蕭寧讓人運來的書可不少,至少讓顏刺史尋出來的三層樓全都擺滿了。

這可都是紙質的書籍,擺得滿滿的樓層,凡是進去的人,看過裏面的書,都不得不贊蕭寧一聲霸氣!

至此,更是收攏無數士人之心!

各家的藏書誰不是捂得嚴嚴實實的,若不是與之交好之人,誰樂意把書借給你看。

也正是因為如此,文化難以傳承,世族才有那壟斷的底氣。

蕭寧可就不一樣了。凡她所到之處,想要養天下人才為蕭氏所用的人,心心念念的都是如何養出更多的人才,更欲掀文化之盛況。

紙質的傳播是最好的基礎開始,接下來就是書籍。印刷術都出來了,想要傳天下文化,讓更多的人讀書識字難道還是多難的事?

有心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蕭寧見過文化蓬勃發展的年代,亦明白人才人才,百年樹木,十年樹人,只要他們齊心協力,必能育天下學子。

如今大昌的底氣不足,這也是蕭寧為何不提出開科舉的原因,須得養上幾年,多費些功夫,養出多一些人才,這才能開科舉,讓天下學子以才出仕。

這條路要走不容易,要達成就更不容易了,這也是為什麽蕭寧哪怕心裏有許多計劃,須得登高自卑,並不以為可以一步登天的原由。

當然,書樓都成了,以書樓為始,以令天下士人在書樓中談古論今,廣開言路,有何不可?

蕭寧要彰顯的是大昌的氣度,想說話只管說,若能對天下有利,對百姓有利,不管是什麽樣的話,大昌都會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這氣度,饒是不管一開始對蕭寧竟然用牛威脅他們,不按規矩辦事的人,這一回對蕭寧亦是心服口服了。

女人,女人又如何!

蕭寧是一般的女人嗎?

這就是天下的男兒也難出其左右。

蕭寧便由此開始,在荊州呆了足足兩年,期間蕭寧更是順便往兗州去,新的皇城,蕭寧早就看好位置了,何不趁此機會建起。

她這巡視各州,順便把新的京城建成以遷都的事,誰能不同意,正好這兗州、荊州之內,也需要有個真正能管得了事的人坐鎮,想必能讓這兩州的百姓盡快心歸大昌。

是以,蕭寧要暫留荊州和兗州,無人有異議,甚至新城建起,蕭寧遠在他州跟蕭諶和朝臣們都達了協議,雍州可為暫時的京城不假,但絕不能一直作為京城,太危險了啊1

須知這些年胡人雖然太平了些日子了,現在也是蠢蠢欲動了。

遷都一事從大昌開始建立就有人喊,無奈對於舊京,蕭諶和蕭寧父女都不以為然,。蕭寧更是直接了,京城,她要親自建起一個可以為數代王朝的京畿重地。

這樣一個時代,沒有她所熟悉的任何地方,她想親自建起一個她所熟悉的地方。

想,又是大勢所趨,蕭寧豈能不建。

有秋渠在,再被蕭寧派了一個顧義殺過來,還有一個崔攸,就為了建新都一事。

蕭寧這時候終於亮出她早就準備好的新城地圖,在看到蕭寧畫出的圖時,饒是秋渠亦是驚嘆無比,這京城之寬廣,怕是從前的三個舊京加起也是不如的。

“城建起,非思一時,而是萬世。來日我大昌萬邦來朝,這樣的國都才能讓他們心之向往。”蕭寧這圖給蕭諶留過的,蕭諶一看立刻拍板,就按蕭寧說的辦。

奉命前來助蕭寧建都的顧義和崔攸,早得了蕭諶的意思,一切都聽蕭寧的。

好吧,那就只能乖乖的聽話了。

如此一來,蕭寧也就更忙碌了。

兩年呆下來,直到雍州一再催促她回京。她倒是不急的,可她是不是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她年歲漸長,這都十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