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一步不能退(第2/6頁)

莫家三位都被相邀而來。

在論起該出什麽樣的題目選士時。

蕭寧面帶笑容道:“那就要看大昌要什麽樣的官。”

此話倒是不虛。

姚聖道:“文能治天下,武能定乾坤。”

“左仆射這要求,敢問天下有幾人?”蕭寧無奈地一笑,姚聖掃過蕭寧一眼,呐,眼前就有一個,活生生的一個,還是天下認可的一位。

可惜了,這樣的人就那麽一個,再來一個想跟她一樣的,難。

“能撫民知民。”行吧,那樣的要求太高,不切實際,那就退而求其次,且有這點本事如何?

蕭寧笑了笑道:“若如此,尚不知如何考。只不過,縱然是考,也不能只考一類。所謂三十六行,各有其長,缺一不可,孤不希望大昌朝一枝獨秀,而是要百花齊放。”

這話說得,眾人都一頓,蕭寧繼續地道:“詩書禮義要學,農桑工藝,於大昌而言,各有所長,一道齊心,方可令天下長治久安。孤所建研究院,入其中者,縱不須出任為官,亦為朝廷供養,以令其促大昌進步。”

身居高位,考慮的就不能太過片面,尤其在取才任人一事上,根本不應該只要那讀書好,會講大道理的人。

不會讀書,有手藝,能造福於人的人,何嘗不該給他們機會。

孔鴻細細品了品,又覺得如今大昌是要開先河,什麽規矩在這事兒上都沒用,該是他們一道定下規矩,決定將來的王朝是何為範。

“若是這樣一來,不僅文考,還武考?”顧義馬上懂了蕭寧之意,細細一想又有何不可。

“這只是我所想,大開各門,以令有一技之長之人,為我大昌所用,難道不是我大昌之福?”人之所長,以一己之所長,為天下造福,亦可為後世造福,有何不可。

莫恢打量蕭寧,年輕的女郎,成竹在胸,高瞻遠矚,令人不禁感嘆。

蕭寧想取才,而且是不拘一格,凡有才之人,以其才為天下用,即可。

“故,題目可分文武,當知農桑,知黎民之苦。朝廷所建,是為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若不以百姓為重,所思皆是如何爭權奪利,身居高位,這樣的官,不要也罷。”蕭寧將她的標準道來,眾人聽之頷首。

《尚書》已然有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誰敢說蕭寧所指出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對?

一朝立國,若不以百姓為重,這個王朝也存不了多久。前車之鑒,縱然有人想否認,誰理會他們了?

“是以如何分類?”看得出來,蕭寧心中已有章程,一事不煩二主,就讓蕭寧來吧。

“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道舉、工程。”蕭寧一一道來,更是不斷地解釋,蕭寧的目光掃過一眾人。

聽她一道來,一眾人立刻明了其中所考的科目究竟是什麽,無非是詩書禮義、算術、歷史、律法。確實如同蕭寧之前提的要求一般,樣樣人才都要。

當然,若是有那全才者,想全都考,亦無不可,朝廷樂意得這樣的人才。

“如此,題該如何出,已然明了。”姚聖不得不說,蕭寧這腦子實在是好,有了這樣的總結,誰還能不知怎麽出題?

蕭寧與眾人擡手,“請。”

既然明白了,就請他們各自出題,如何能為難得應試學子,各憑本事。

此後不過十日,大昌第一場正式的試舉啟動。

很多年以後,關於科舉二字的出現,大昌朝史書記載得一清二楚,太女蕭寧提議以試取士,自此,開創一個新的時代。

而五十多名的無類書院學子,一應應試之題,答案公之於眾,以令滿朝大臣,甚至天下飽學之士得閱,以令天下人知,大昌所取的究竟是什麽樣的學子。

想在大昌為官,他們需要付出什麽,又應該成為什麽樣的一個人。

就算之前提出反對意見的人,這一回都不敢吱聲了。

若說為官無才,官不復存,可是這些學子,哪怕尚顯稚嫩,卻有一腔愛國愛民之心,對大昌亦是心之向往,若能為官,甚以為喜。

正是因為對這個新建王朝存有希望,更願意將這個王朝打造得更好,為此他們願意付出一生。

蕭寧從文章中讀出一個又一個滿懷憧憬的人,心下也是暖的。

尤其其中對於蕭諶蕭寧的肯定,道天子正,天下正,無論有多少人觸及大昌律法,蕭諶和蕭寧從未想過粉飾太平,也沒有一丁點為人收拾殘局,掩飾真相的意圖。

錯就是錯,犯法的人自當處置,為他們所作的一切付出代價,哪怕他們的祖先再怎麽於國有功,他們敢不修德行,敢讓這個天下亂成一團,就該讓他們受到懲罰。

蕭諶和蕭寧,他們不同於從前的帝王之一,為了籠絡人心,連是非黑白,對錯都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