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雪域列車(第2/2頁)

其中糧食種植面積,規劃為750萬畝,預計年總產量達到1500~1800萬噸。

當然,這是規劃中的數據,65個室內農業工廠,目前投入運行中的,才12個而已。

生產的糧食和蔬菜水果,勉強可以供應本地居民,一部分缺口,還需要東部或者北部輸送。

特別是在飼料上,當地的養殖場,62%的飼料供應,來自於河西走廊和巴蜀盆地。

對於未來的氣候變化,本土已經做了很多安排,包括迅速推進的室內農業工廠、室內養殖場之類。

黃偉常在那曲城區的時光酒店落腳,隨後馬不停蹄地前往豐民農業在當地的室內農業工廠。

占地面積廣闊的室內農業工廠,有40層,高度320米左右。

由於連續的暴雪,大樓屋頂覆蓋了一層厚厚的積雪,從天空中俯視下來,很難和周圍區分開來。

進入工廠內部。

工作人員帶著黃偉常一行人,觀看了一個個農業種植區,室內農業的可怕之處,就是無視天氣和土壤,除了重力之外,其他因素都用人工代替。

在這裏種植水稻,可以做到一年三熟。

這種農業模式下,有利有弊。

有利的一面,是可以無視很大一部分的自然災害、天氣變化,也可以節約土地資源。

而弊端同樣非常明顯,那就是能耗非常巨大,前期的一次性投入,不是一般的私人企業可以玩得起的。

不過,黃偉常知道本土的可控核聚變技術已經成熟,能耗問題已經不是問題。

其實雪域區的能源富余非常多,比如潛在的水電資源、地熱資源、太陽能資源,都是當地的優勢。

只是近五六年來,由於國內的能源技術不斷革新,導致雪域區的能源優勢下降了。

特別是隨著可控核聚變技術成熟,本土除了在建的水電站,已經很少規劃新的水電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