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六章 造物(三)(第2/2頁)

具體就是表現為,那顆恒星的表面,突然出現一個黑點,這就表明該恒星系存在行星。

但是這種觀測方式,本身需要特定時機,同時並不是所有的恒星系,都處於適合的位置。

雖然恒星系很多都是盤型的,但是它們並不是同一個平面的,宇宙可是立體的。

遮掩法存在非常多局限性,因此必須有更進一步的技術,那就是光波高敏分辨技術。

之前袁天罡天文台的望遠鏡鏡面,用的光波高敏技術,是第一代技術,最大範圍就是32光年之內。

而這一次升級改造後,準確觀測範圍,估計會提升到200~210光年左右。

這種觀測數據的成果,看似對於現在沒有什麽用途。

實際上,對於太陽系的恒星系科學,存在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畢竟我們的太陽系本身,仍然存在非常多未解之謎。

比如在袁天罡天文台之前的觀測數據中,就證明了“暗星”的存在。

所謂的暗星,又叫流浪星球,它們是指沒有被恒星系捕獲的星球,這些星球在黑暗枯寂的星際暗區飄蕩。

目前在太陽系32光年之內,已經確定的暗星,一共有18顆之多,它們有大有小,有近有遠。

最大的一顆暗星,體積是木星的三分之一;最小的一顆,體積則和月球差不多。

而距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暗星,就在2.034光年之外的星際暗區之中。

這種發現,填補了天文科學的一些空白,同時也說明星際暗區之中,並不是真的空無一物。

這些暗星的存在,也會幹擾到周邊恒星系的運行,同時也是非常危險的存在。

萬一一顆月球大小的暗星,突然沖入太陽系內,那對於恒星系本來的運行機制,會產生明顯的改變。

這種改變,甚至可能直接滅絕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