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較肥一章(第2/3頁)

而對於這些打了戰勝的將士,京中百姓還是崇敬維護的,所以對著講學團的文士就沒那麽客氣了。

兩個文士露出恍然之色,怪不得了,先前他們在碼頭時就見到京外那些列車上冒著長煙,看到不少將士從車上下來,當時他們還心驚,以為京中發生了什麽變故,如今看來還真是他們回來的時間不趕巧了,兩人對視一眼,只能無奈嘆氣,還是趕緊走吧,還能早點趕到學校。

弘暉可不知道街頭發生的這一出,若是知道了也只會是心底高興,覺得自己在宣傳上做的工作有成效。

自從那報紙開辦起來後,弘暉並沒有像胤祉所想的那樣渾水摸魚什麽事都袖手旁觀,反而是很認真地做著規劃,對民眾的宣傳教育很是重視,而如今這京中人對軍士態度的變化,報紙也發揮了不少作用。

弘暉他自己一向都很欽佩為國家出生入死的將士們,覺得這些人十分可敬,但是等到了大清才發現,如今的人們對將士卻並不夠欣賞,其實在古時只有貧苦的人才回去被征去作戰,不少有家底的人都會花銀子打點而逃避戰爭,甚至在有些朝代軍戶是世代承襲的,從而被人看低。

其實人們並非是不知道軍士戍守疆土對國人的重要,只是權勢富貴操控著人心,影響著人們的判斷選擇,而弘暉則是要在報紙宣傳上讓人們摒棄這樣的想法,他們作為國家的子民,每個人都該保護自己的國土,而那些將士們扛起了這份責任,是如今所有家庭的守衛者。

而弘暉也不僅僅只是對如今國人進行思想上改造,對軍隊思想也一刻沒有放松,雖然弘暉崇敬那些保家衛國的將士,但是也不得不承認如今軍中不少將士士兵的素質還是有待提高,不僅是文化知識,更是道德素養,嚴厲杜絕軍痞軍匪行為,加強軍紀軍規的建設,才能打造出一支讓國民敬重的強大軍隊。

而他與胤禎這些年處得不錯,好幾次押送軍中物資時,弘暉都跟著列車去了北邊,故而對弘暉提出的這些想法,胤禎不僅沒有阻止,還大開方便之門,但這項工作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完成的,眼下弘暉在抓軍風的同時,倒是想要弄軍隊整編事情。

這個軍隊整編一開始也不是弘暉提出的,而是康熙,如今他們既然將西伯利亞那麽大一塊土地都拿下來了,那自然是要派士兵過去鎮守的,若不然一直當做無人之地,再過幾年留到下一輩說不定又掰扯不清。

而這派士兵戍守也不是一件小事,那裏氣候嚴寒,並非是好去處,而且荒無人煙,只怕到時候連日常的吃度都要從南方運送過去,其中所涉環節太多,相當麻煩。

後來康熙動了心思,想著幹脆遷徙一些百姓過去,如今這京中一帶人口太多,城區擴建越來越大,而且不僅僅是京師人口在激增,京畿附近的莊子上也同樣如此。

遷了人口過去,讓他們在那裏種地開發,子子孫孫生活在那一帶,早晚有一日那無人之地也會興盛起來,發展成城池。

但弘暉卻覺得此舉不妥。

將百姓遷過去是為了對當地進行開發建造,但是明知道那裏苦寒,百姓心底自然是抵觸的,又怎麽會心甘情願過去呢?就像弘暉先前將犯了事的罪犯流放到那裏做改造,只怕被遷過去的百姓會覺得自己的待遇與犯了事的罪人沒什麽區別,可能到時候不僅是消極怠工,甚至有可能還心灰意冷頹廢度日,那就與他們一開始的初衷完全不同了。

所以弘暉想了一個折中的法子,既然是要調派士兵過去鎮守,不若讓士兵將家人一起遷徙過去,這樣士兵們常年戍守邊疆,也可以與家人團聚在一起,而這只是其一。其二便是,他提出了所有調去的士兵,是要自願申請報名的。

不管是士兵,還是百姓,肯定都不會喜歡那種苦寒艱難的地方,而直接下令讓士兵們過去鎮守何嘗不是另一種不公呢,弘暉提出讓他們來自願申請報名,自然是給出了極高的待遇。

反正如今國庫不缺銀子,弘暉就可勁兒地造作,他向康熙提交了一個折子,在上面提出了整編軍隊的各項事宜。被重新整編起來的軍隊,就是用來鎮守在最北部的邊疆,而他們不僅能拿到比尋常士兵高出許多的軍餉,還能享有其他各項好處。

首先便是分田分地,西伯利亞那麽大的一塊地差不多都是處於無人狀態,等到士兵調遣過去,肯定都能分到不小的一塊,而這對大部分的將士們而言都是相當有吸引力。

而除了這點外,弘暉同時還打算在那邊搞基建。

其實在那裏搞基建要遠比如今京中要容易得多,那裏就像是一塊全新的地圖,土著居民少,不管想要做什麽都很方便,既不用驚動百姓,也不會侵占農田,等士兵們過去了就是大批現成的勞動力,至於基建物資則完全可以由列車運輸過去,都不是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