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遼西(第2/3頁)

但現在,他不能再得過且過的混日子,必須奮起了,因為他不能辜負太子對他的新任和期望!

當然了,隱隱地也有一種恐懼,未來的皇帝當著他的面,撕毀了寫有他罪行的一些信箋,並說“往事不提”,但這並不表示事情過去了,一旦他不能有所表示,那麽,總有一天,太子會老賬新賬和他一起算。

……

馬科之後,又有一個將領進入太子房中,向太子跪拜行禮。

朱慈烺坐在大椅裏,借著明亮的燭光,仔細的觀察他,然後問:“你就是水軍參將劉應國?”

“正是臣。”一個五十歲左右,斑白的絡腮胡須,滿臉滄桑的將領小心回答。

朱慈烺微微點頭:“去年你率龍武水軍,攻擊遼東沿海各個島嶼,並取得大小勝利十幾場,本宮甚為欣慰。”

劉應國誠惶誠恐:“臣愧不敢當。”

“平身吧。本宮對遼東沿海不熟,有些事情要向你請教。”朱慈烺道。

劉應國起身,表情更惶恐:“臣豈敢,殿下請問。”

“遼東沿海的地形,應該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了,你和本宮簡單說說,建虜海岸防線的強項在哪裏?弱點又在哪處?”朱慈烺問。

劉應國小心回答。

問完遼東沿海的情況,朱慈烺又問劉應國去年騷擾建虜的戰績和經過。

這一來,劉應國回答的更是小心。

這中間,朱慈烺不動聲色的翻看塘報。

謊言,都是無法重復第二遍的,和塘報上記載相比,劉應國現在的陳訴,破綻多多。

吳甡的判斷是正確的,劉應國向朝廷上報的戰果,多是虛報,根本不可相信。不過有一點是沒錯的,劉應國對遼東沿海的島嶼和建虜的布防,還是有相當了解的。

這就足夠了,沖鋒陷陣肯定是不行的,但做向導卻綽綽有余。

……

第二日清晨,朱慈烺離開山海關,往寧遠而去。

馬科的騎兵,劉應國的向導,這兩項定下來,也不枉山海關之行了。

範志完率山海關文武,在威遠門前相送。

出山海關,一直往北走,相距兩百裏,就是寧遠城。山海關到寧遠之間,大小堡子一共十二處,驛站四處,較大的衛所有四處,分別是,廣寧中前所,廣寧前屯衛,廣寧中後所,寧遠中由所,四個衛所每處駐兵都是千余人以上,其中位在中段的廣寧中後所更是有三千守軍,十幾個大小堡子,也有守軍若幹,這些守軍一來是守衛,二來也是屯田。從山海關到寧遠,所過兩百多裏,基本都是良田,衛所百姓世代居住、耕種於此,這也是當初朝廷想要放棄山海關之外,遼西百姓一致反對的原因。

前世裏,朱慈烺只是聽聞和在書本電腦上看過山海關外面的景象,知道寧遠城的名字,今世出關一看,遼西之地,果然是肥沃。一道長長地,看不到邊際的山嶺,將遼闊的蒙古草原分隔在了西北面,東南方則是渤海,中間這一道窄窄地、從錦州一直到山海關的平淡大地,就是所謂的遼西走廊,也就是大明朝廷花費重金,耗費錢糧無數,也要扼守的咽喉之地。

如果說錦州是遼西走廊的頭,那麽山海關就是尾,現在頭已經被建虜拿去,再破了尾,建虜鐵騎突入京畿平原,大明京畿就會變成建虜的圍獵場,因此從天啟到崇禎帝,兩人雖然性子不同,執政方式迥異,但卻都將遼西走廊的防守,視為重中之重。

和在薊東的走馬觀花,快速疾行不同,朱慈烺出了山海關之後,行程忽然就慢了下來,每天最多不過走四十裏,少的時候,一天只走二十裏,每到一處堡子,他都會停下來,向官員詢問當地的軍政民情,並走入“基層”,普通的百姓,軍戶都是他探訪的對象,對於太子的“舉動”,隨行太監唐亮,武襄左衛指揮使宗俊泰,中軍官佟定方連同當地的官員和將領,都是緊張萬分,太子萬金之軀,萬一有什麽意外,軍戶百姓有人對朝堂不滿,忽然發難,對太子發動襲擊,或者是有隱藏的建虜奸細,借此襲擊太子,一旦有所差池,他們這些人就算被誅滅九族,怕也難贖今日之罪。

因此,他們都是力諫不可。

但太子堅持。

無奈,他們只能加強戒備,對太子進過的每一個地方,可能問到的每一個人都先行排查,確保不會有人對太子心懷歹意。

朱慈烺知道這樣做的危險嗎?

當然知道。

但遼西是京畿屏障,也是大明朝防禦戰略的重點,在遼東盡失,遼西橋頭堡錦州已經落入建虜,寧遠成為第一線的情況下,他想知道,寧遠地區,也就是吳三桂麾下,究竟有多少能戰的兵馬?從山海關到寧遠城的十二處堡子,竟然還有多少守衛能力?如果建虜大軍來襲,不直接攻擊寧遠,而是先行占領這些堡子,就像歷史上崇禎十六年發生的戰事一樣,建虜大軍最後雖然沒有能攻克寧遠,但卻將寧遠至山海關之間的明軍堡子,全部一掃而空,中屯總兵李輔明戰死,山海關和寧遠的聯系,全部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