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第2/7頁)

農村裏會搓棕繩的人不少,家家戶戶用的蓑衣,就是用棕繩和棕樹皮做出來的。甘華鎮那邊的山裏,別的不說,棕樹特別多,剝了棕樹皮,然後用鐵爪把棕樹皮抓散成棕絲,再將棕絲搓成繩就成。不過織棕繃的繩子有要求,不能粗,也不能細,得大小像電線那樣才成。

做繃子床和做蓑衣不同,要的棕繩特別多。一張床就得百來根棕繩,這要靠手搓,怕是一個月都搓不了一張床所需要的繩子。為此,衛永華還鉆研了幾天,給專門弄了個做棕繩的手搖木車。

這木車約一人高,是由兩個十字形木架組裝出來的。

車子橫著的兩根木棒上,左右各裝了兩個能滾動的鐵鉤子,而中間十字交叉點那兒,豎夾著一個大圓盤,下方則是一個能讓手搖木車立起來的底座。

這大圓盤上和兩個鉤子間繃了一根耐用的麻繩,只要有人抓住車子的手柄輕輕一轉,大圓盤和鐵鉤就滾動起來,而牽棕繩的人,只需要把弄好的棕絲掛到鐵鉤子上,往後一退,就能牽出一條均勻的棕繩。

衛永華做了兩個這種手搖車,這兩個車子是配套的,一個上面有兩個滾動的鉤子,另一個上面只有一處鐵鉤。因為做床的棕繩得結實,得兩條棕繩各成一條才結實,這兩台木車,前後一搖擺,就能絞成一股。

衛永華把做棕繩的事交給了村裏的衛永治和周大紅,他做好車,就抽空回了一趟老家,教他們怎麽牽棕繩,教會後告訴他們,棕繩長度得有三丈,五十根棕繩為一捆,一捆棕繩,他給他們一塊錢。

有了這種專門做棕繩的木車,衛永治兩口子效率特別快,五十根三丈長的棕繩,竟只需要一個小時,就能做出來。

目前,衛永華只在休息的時候做床,一個月下來,頂天了也就十張床,這十張床的棕繩目前都是衛永治兩口子提供的,因為這,周大紅可高興了。

她家成了村裏第二個不進城,就能在家掙錢的了,她能不高興嗎。第一個則就在周柄貴家,因為周大柱如今已經能靠手藝,打東西去鎮上賣了。

衛永華和蘇若楠做的這種床,在市面上能賣到三十四塊錢一張,現在兩口子私下裏掙的錢,比他們加起來的工資還高。

這兩年,國家已經在逐步開放了,上頭鼓勵個體戶做生意,好多人都在張望,不敢做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蘇若楠卻在得知上頭竟公派了幾百個人出國深造,學習他國經濟後,有了更大膽的想法。

她眼下正在盤算著,要不要把廠裏的活給辭了,開一家小型家具廠,家具廠就主做繃子床,先掙一點快錢。至於以後,到時候跟著市場走就成,反正永華有手藝在身,不怕家具廠弄不出新產品。

不過,目前她也只能想想。

辦廠太復雜,前期選址、人手、還有棕繩的提供,都得想辦法弄。

特別是棕繩的來源,這可是做繃子床最主要的東西,到時候辦廠了,他們的棕繩絕對會很多很多,這可就不是衛永治一家就能提供的了的。

這其實說起來,已經是一個產業了。棕樹皮,打散棕樹皮的工具,還有大量的棕繩和制繩的木車……每一樣,都是一道工序,這些工序,不可能由家具廠裏來完成,得去鄉下找人收才行。

怎麽做,怎麽收,都是個考驗,她得一步一步慢慢來才行。

想到辦廠,蘇若楠不由得又想到了上頭公派人出國的消息,這消息,無疑證明了國家開發經濟的決心,她只要跟著國家政策走,一定能讓自己的小家越來越好。不定以後老了,還能留下一份家當給幾個孩子。

說起公派出國這消息,蘇若楠其實還是通過潘玉華親媽知道的。

誰能想到,潘家那被撿來的閨女,竟有一個這麽厲害的媽媽。

在蘇若楠眼裏,她姐姐已經算是很厲害的女性了,但這位趙女士,在事業上竟不輸她姐分毫,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她姐更優秀。

兩年前,潘家托她爹幫忙打聽潘玉華親媽的消息,這一打聽,竟打聽到趙葉蘭被上頭選中,成了幾百個公派留學生中的一個。

那會兒趙葉蘭正在首都黨校學習,她爹打聽到她的消息,卻聯系不上人。還是她學習完,出國前夕,她爹拜托的人才把潘玉華的消息送到了她手上。

但是來不及了,因為她當天就要坐飛機出國了。

匆忙之下,趙葉蘭只拿了一張她的相片,和四百多塊錢加一封信,讓人轉交給潘家。

這封信是通過她爹的手,送到潘家的。

信上的內容挺感人的,但也明確表達出一個意思,就是她現在有任務在身,沒辦法親自來潘家詳細談這些事,並說,讓潘玉華就呆在潘家,等到她完成任務,她一定會來看她,還著重提了一點,讓潘家別讓潘玉華去接觸她親生父親那一邊,一切事情,等她回國後,親自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