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靈州變故(第2/3頁)

他真的,我哭死。

當然這樣的轉變是好是壞,很難言說,終究是被苦難磨平了棱角。

對於宇文泰來說自然喜聞樂見,對於元修來說可不見得就是好消息。

當宇文泰得知高澄奏請清查豪族隱戶,他清楚短時間內高氏不會西顧,冒著關東不穩、豪族叛亂的風險,死磕關中雄關險隘,這種事情宇文泰自問是幹不出來。

他立即整頓兵馬,準備趁此機會解決靈州曹泥這個禍患。

曾經的關隴三小強,侯莫陳悅身死,可朱渾元叛逃,就只剩了靈州曹泥不遵號令。

就連借口都有現成的,曹泥協助可朱渾元叛逃。

宇文泰一方面向元修上奏,請求授予曹泥女婿靈州鎮城大都督劉豐,為衛大將軍,希望以此離間曹泥、劉豐這對翁婿。

另一方面則籌備糧草,準備以武力解決曹泥。

劉豐完全不理會宇文泰的拉攏,好友可朱渾元當初的一番話言猶在耳,出於對高歡的仰慕,讓劉豐並不在意關西朝廷的官職。

而在聽聞了高歡嫡長子高澄的事跡後,更是堅定了劉豐歸附高氏的心思:

‘我原本以為高歡已經天下無敵了,沒想到有人比高歡更勇猛,這是誰的兒子!’

離間計失敗的宇文泰並不氣餒,七月初八,宇文泰派遣趙貴、李虎、李弼三人領軍攻伐曹泥。

於此同時,身處晉陽的小高澄,高歡,在準備攻滅親家之外,在外交上取得一項重大勝利:阿至羅部歸降高歡。

阿至羅是高車部族之一,曾是北魏附庸,六鎮之亂後,北魏失去對北疆的控制,阿至羅部也趁機獨立。

高歡掌權後,一直致力於拉攏阿至羅部,力排眾議賜予糧食布匹以扶持阿至羅部,這樣的投入也迎來了豐厚回報,阿至羅部十萬戶歸降高歡。

當得知宇文泰派遣趙貴、李虎、李弼三人圍攻靈州曹泥,高歡當即命阿至羅部派出三萬騎前往救援。

當阿至羅人橫穿荒漠抵達靈州城下時,此時的靈州幾乎陷入絕境。

從長安將消息傳遞到晉陽,再由晉陽的高歡下令草原上的阿至羅人救援,這期間所花費的時間,足夠趙貴、李虎、李弼三人任意妄為。

原來趙貴三人久攻不下,於是修築堤壩,待水勢高漲,掘開堤壩,水灌靈州城,當時城中積水距離只差四尺就要蓋過城頭。

阿至羅三萬騎趕來,雖然迫使趙貴等人退兵,可靈州卻已經遭受滅頂之災,城墻早已被洪水沖塌,城池破敗不堪,百姓死傷慘重。

“翁丈,這一次我等能堅守到阿至羅人來援,如今城防盡毀,宇文泰再攻,我等又如何堅持?”

城中積水已經排空,劫後余生的劉豐跟隨曹泥巡視各處城防,他出言道。

曹泥同樣憂心忡忡,一場人造洪水,幾乎將靈州城的有生力量盡數滅絕,士卒、百姓死傷無數,又無堅城可守,關西軍再來,根本抵擋不到高歡來援。

而橫穿荒漠而來的阿至羅三萬騎,又不可能常駐靈州,他們只是附庸,不是高歡嫡系部隊,為高歡千裏奔襲他們可以接受,但離開部落常駐靈州,那就是強人所難了。

而基於高歡的立場,他也不可能將阿至羅人西遷,給予宇文泰拉攏的機會。

對於女婿的心思,其實曹泥早有猜測,思量一番後,他說道:

“賢婿有何謀算,但說無妨。”

劉豐也不藏著掩著,直抒胸臆道:

“豐以為高王坐鎮關東富庶之地,人口、錢糧數倍於關西,又手握並州胡兵二十萬,能定天下者,唯有高王。

“可朱渾元東歸之前,高王許諾並州刺史,待其抵達晉陽,不止封其為並州刺史,更是賜予家宅、奴婢,又為其兄弟、部眾封賞官爵。

“高王愛才如此,翁丈何惜靈州彈丸之地?何不東歸,以助高王成就大業。”

這就是說話的藝術了,高歡毀諾,不願將並州刺史一職授予可朱渾元,這才給了後面這些恩賞以做彌補,經高澄勸諫,這才授予並州刺史一職。

可在劉豐嘴裏卻是高歡賜予了可朱渾元並州刺史還嫌不夠,又增添了另外的封賞慰勞。

把時間先後順序一改變,整件事情就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

曹泥沉吟許久,他倒不是認為高歡愛才,劉豐說得好聽,但他又不是傻子,可朱渾元的歷官之路早就傳揚開來,大家都知道高歡無信,其子高澄重諾。

但考慮到自己與宇文泰確實有一點不對付,關西並非久留之地,再待下去,腦袋可能要被傳入長安,還不如趁此機會,在三萬阿至羅人的護衛下,帶領部眾東歸。

一番思量後,曹泥下定決心道:

“賢婿所言甚是,吾意遣使先行,東去晉陽,向高王請求內附,我也不能苦等高王回復,必須立即收拾,與阿至羅人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