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移師(第2/2頁)

然而不等宇文泰表態,昔日在迎誰為關西之主的問題上,立下首倡之功的趙貴最先予以反駁:

“敵眾越境而來,我等坐守渭南,以致賊軍一路暢通無阻,距長安不足百裏,如今高氏於此築城,若使其得逞,今日之渭北,即是明日之渭南,關中將永無寧日!”

趙貴振聾發聵的一番話,引起在座眾多將領的共鳴。

宇文泰的發小獨孤信趁機進言道:

“東賊雖眾,我軍亦非寡也,近十五萬大軍為護家園,必然舍生忘死,軍心可用,又有梁軍助戰,下官以為丞相無需遲疑。”

獨孤信一席話更是激起了眾將信心:沒錯,雖然軍士中有大量州郡兵,但是此番東魏來犯,為護妻小,哪怕是州郡兵也能有一戰之力。

也正因此,請戰的聲音越來越大,但全程旁觀的蕭紀卻另有想法,他在一眾請戰中,向宇文泰進言支持宇文深的看法,認為不應該與東魏急戰,而是靜待戰機。

畢竟出於補給問題,東魏也不敢冒然渡河西進,逼近長安,而築城也非一時半會便能大功告成。

蕭紀之所以有這樣的態度,其實也內含私心。

但他的說法遭到李虎的強烈反對,李虎認為東魏只是暫時止步渭北,一旦真的渡河西進,逼淩長安,關中震怖,恐生變故。

所謂變故,暗指那些非武川籍的文武官員會生出二心。

這也給宇文泰提了一個醒,當初高歡領二十萬大軍西進,一路上除了鎮守華陰的王羆,並未遇到任何阻擋,沿途郡縣,紛紛開城乞降。

眾人還在爭論的時候,突然宇文泰麾下親信都督帶了一張紙匆忙跑了進來,一番附耳之言後,宇文泰再看紙上內容,卻是怒火中燒。

原來正如李虎所言,高家父子沒有就此止步的打算,但出於慎重考量,他們也沒有全軍南下,而是派遣竇泰領精騎兩萬過渭水,但這一次他們不再是讓竇泰踩踏禾苗,畢竟這年頭又沒有溫室大棚技術,大冬天的,誰家田地裏也不長糧食。

竇泰領兩萬騎南下,也不玩燒殺搶掠那一套,反倒講究起一個與民秋毫無犯,僅僅只是散布紙張,無數被印刷的紙張散落關中平原,內容是由張師齊代筆寫就的一封《告關隴父老書》。

高澄痛斥宇文泰分裂大魏,為一己私欲致使北方軍民同室操戈,這種程度的嘴炮,宇文泰這些年也聽多了,斷不至於讓他破防。

真正讓宇文泰不能忍受的是,高澄居然胡說八道,說什麽之前竇泰毀壞禾苗,讓他深感內疚,於是在潼關搭設粥場,救濟關西之民,奈何宇文泰狼子野心,不願放民眾東出就食,使得關西之民忍饑挨餓。

如今他此來,為討賊而已,願同關西父老盟誓,約法三章:

其一只殺叛逆,降者無罪。

其二約束軍紀,與民無犯。

其三據城來投,當獲重賞。

這一番宣傳攻勢打得宇文泰措手不及,將紙張傳看,一應將領也是怒氣沖霄,這世上哪有這麽厚顏無恥的人,毀壞禾苗會讓你深感內疚?

那你還一連來了三年,年年不落,好家夥,搞半天你高澄一到春天便失憶了是吧,只記得讓竇泰幹缺德事,忘了之前所謂的內疚。

方才大家還在說因東魏犯境,為了護衛家園,哪怕是州郡兵也要奮起反抗,結果高澄突然來了這麽一招,揚言與民秋毫無犯。

宇文泰覺得自己還是更喜歡那個踩踏禾苗、漠視關西百姓生死的小高王,也不知道有什麽辦法能讓高澄恢復一下。

不過高澄發動宣傳攻勢與修築城池這一套組合拳,也確實起到了效果,西魏的軍議當即有了結果,宇文泰決定移師東進,與東魏隔河對峙,伺機尋求決戰。

隨著兩軍距離拉近,渭水河畔,戰事一觸即發,共計四十余萬大軍僅一河之隔,甚至走到河岸邊尋一個高處,都能眺望見對方的營壘。

哪怕宇文泰已經東進,高澄依舊撥付給了王思政二十萬民夫,日夜築城。

這一次西征,東魏不缺人手,甚至猶有富余,哪怕分出去二十萬民夫,剩下五十萬也足夠後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