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五章 企業論壇(第3/4頁)

還是黃教授率先開口說道:“這不太可能吧!量化寬松對於經濟而言可是一味猛藥,以美國的經濟體量,如果實施量化寬松的話,將會對全世界的經濟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美國還沒有必要使用這麽高風險的經濟手段。”

李衛東則回答道:“黃教授,自從911事件以後,美國一直在打仗,美國的財政肯定是拿不出這7000億美金的。所以我覺得根本不用等到以後,這次拯救金融法案所用的7000億美金,就得靠量化寬松來解決。

而如果這7000億美金無法解決問題的話,在未來,還會有多次的量化寬松,如果說這次的7000億麽進是QE1的話,那麽接下來肯定會有QE2,QE3,甚至是QE4,直到美國經濟恢復到正常,量化寬松才會結束。”

……

現在的人對於量化寬松已經不陌生了,都知道這就是印錢,畢竟在疫情期間很多國家都在用這一招,甚至在比誰印的多。

而在2008年,量化寬松還是一個新詞匯。

率先提出“量化寬松”這個概念的是日本人,日本的經濟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陷入了停滯,到了二十一世紀初的時候,亞洲四小龍和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已經開始恢復了,日本經濟依舊毫無起色。

於是當時執政的小泉政府,便祭出了量化寬松這一招。印錢加降息,向市場釋放貨幣,以期待通貨膨脹來推動經濟的增長。“量化寬松”就是在這時候提出來的。

日本的量化寬松政策一直持續到安倍的第一任期,安倍辭職以後,量化寬松政策就結束了,直到2011年安倍第二次擔任首相,又拿出了量化寬松這一招。所謂的“安倍經濟學”、“安倍三支箭”,核心都是量化寬松。

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講,自從布林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後,美國就開始實施量化寬松了。

美國的利率是很低的,這對於消費者和企業而言,是非常有利的事情。消費者去賣房子,一看年利率只有一點幾,三十年的貸款都能再省下一套房子來。

利率低就使得消費者會比較踴躍的進行貸款,不光是買車和買房,哪怕很多基本生活用品,也會選擇貸款。至於搞經營做企業的,就更是會盡可能的去尋求貸款了。

但是當老百姓去找銀行貸款時,銀行的手裏卻沒有錢。

這當然也是利率低造成的。利率不僅僅是貸款利率,還有存款利率,美國的貸款利率低,存款利率也低,而存款利率低也就導致沒有人願意去銀行存款。

大多數美國人靠貸款生活,別看他們有好幾輛車,住郊區大別墅,實際上欠了一屁股債,外表光鮮的背後,手裏是沒有存款的。

而美國的有錢人,也因為銀行利率太低,不會選擇將錢存入銀行,美國的金融那麽的發達,有很多可以賺錢的金融產品,何必去死磕銀行那點利率?

銀行吸納不到存款,就沒有錢去發放貸款,而這時候銀行就會去找美聯儲借錢。

美聯儲手裏同樣沒錢,好在他們有另一個手段,那就是印錢。

於是就形成了美聯儲印錢,然後將錢借給銀行,銀行再將這筆錢以貸款的形式發放給市場。錢到了市場當中,要麽轉化為民眾消費,要麽轉化為企業貸款,最終推動了美國經濟的成長。

這種模式的核心還是印錢,在本質上跟量化寬松是一樣的。

區別是這種模式的印錢,是基於市場的需求,也就是市場先有了這部分的貸款需求,美聯儲才通過印鈔的方式,來滿足這種需求。

這種因需求而產生的印鈔,其實是各國央行喜聞樂見的事情,因為無論是貸款消費還是貸款生產,都可以促進經濟的增長。因此各國的央行也都在幹這樣的事情,一般只要是市場有需求,肯定會對貨幣進行放水。

然而為了應對次貸危機,美國搞的這次量化寬松,並不是基於市場需求,而是定量的量化寬松。

也就是不管市場有沒有這個需求,美聯儲都會拿這一筆錢出來。

布什政府提出的這個拯救金融法案,主要是購買次貸的金融衍生品,目的就是為了穩定金融市場,釋放金融流動性。

但是布什政府一直在打仗,龐大的軍費早已經掏空了美國的財政,因此拯救金融法案的錢,只能通過量化寬松來解決。這是美國第一次使用定額的量化寬松,因此也被稱之為QE1。

這個法案送到眾議院的金額是7000億,後來民主黨要求加碼到了8500億,奧巴馬上台後的三月份,金額已經增至1.25萬億,而QE1結束的時候,美聯儲公布的數據是一共花了1.725萬億。

也就是說在QE1期間,美聯儲印了1.725萬億的美金,而這還不包括美國日常貸款所發放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