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商議(第2/3頁)

“我爹說有白蘿蔔的話且帶兩個過去。”

到處鬧災荒,地裏的莊稼還不曉得有沒有收成,人們連肚子尚且吃不飽,哪有余力種菜,所以家中日日靠吃鹹菜過活。

假如陸泓不在孝期,王寶興也能讓兒子多花點銀兩割肉回來吃,在人們看來,割肉招待人代表對客人十分重視,肯定不會失了體面。

難就難在陸泓當今守孝,半點葷腥不能沾,家裏又沒有菜,很難整治出一桌看得過眼的席面。

二伯娘在自家院裏種了幾棵菜,她顧不得還沒有成熟便將菜砍下來放在廚房裏。

如此尚且不夠,又來了老四家要白蘿蔔。

王寶山從倉庫裏挑出兩個個頭格外大的白蘿蔔遞給侄子。

王寶山臨走之前,王李氏特地抓住他說別忘了正事。

她嘴裏的正事是指木槿的事,等那位陸公子離開,正好讓王寶山多留會兒與族長商量。

王寶山來到王寶興家中的時候,王長壽、王寶根等人已經坐下來了。

待王寶山進門,王寶興便對陸泓說:“這便是帶你過來的那位娘子的父親。”

民風保守,木槿又是寡婦,同族之人怎麽叫都無所謂,閨名卻不能讓外人知曉,否則在守舊之人看來就成了“不守婦道”。

如今人們稱呼女人,叫她們最多的就是某某媳婦、某某娘,仿佛她們不配擁有自己的姓名。

漢唐之時尚且不是如此,等到近幾百年,加在女人身上的枷鎖越來越重,木槿簡直無力吐槽。

旁邊的陸泓聽聞,趕緊起身與王寶山互相見禮。

王寶山和王寶興皆打算等人離開再商量木槿的事,所以在席上並沒有提起。

反而是陸泓先說起此事:“我與兩位娘子過來時,聽聞她們得罪了明州城裏的富戶,因著顧忌男女大防,我與小廝皆在車廂外頭,只隱約聽見那富戶極難糾纏,老翁你們有何打算啊?”

他的話告訴在座的人兩層意思——

仿佛在說我帶兩個女子回來不假,不過在場的還有小廝,還跟她們隔著層車廂,絕對很規矩,你們既不要在事後傳播謠言為難兩個女子也不要試圖怪罪我;

第二,這件事情想必不簡單,還要趕緊想主意才行,實在拖延不得。

陸泓從小接受的就是典型的士人教育,他懂得知恩圖報,否則不會專門來到織女鎮拜訪曾經幫助過自己卻沒有什麽利用價值的莊稼漢。

靠木槿和王寶興的反復提醒,他和兄長才重視起來,提前在院子裏埋伏好,因為他是男客的關系木槿沒辦法與叔伯們一道出席,不過陸泓感念她的幫助,怕族人們不夠重視,特地提上嘴兒。

既然客人已經問起來,王寶山索性不再遮掩,在飯桌上說了此事。

他道:“原本以為能跟過去長見識,沒想到喬三漢竟在背地裏欺瞞我們,張家人又是狠辣的,著實讓人發愁。”

喬三漢即為喬掌櫃的大名。

他前頭還有兩個兄長,所以才得名喬三漢,大家平日都尊稱他為喬掌櫃,鮮有直接喊大名的時候,王寶山當真被氣急了,罕見地當著人的面發火。

若在陵城,陸泓說不準還能幫忙,然而事情發生在明州,著實不大好辦。

他在明州毫無根基,老師又正處於風口浪尖。

自從傳出老師得罪了呂首輔,他家可以稱得上門可羅雀,許多人主動撇清關系。

陸泓總不能在如此緊要的關頭還要硬著頭皮去叨擾老師。

思慮許久,陸泓提醒說:“出城的時候我見張家與官府中人有些交情,打聽清楚之前切不可隨便報官,若想護住兩位娘子周全,恐怕要靠族人們戮力同心才對。”

陸泓的父親早年下放做過知縣,在數年耳濡目染之下,陸泓了解底下宗族勢力說話恐怕比官府更好用,所以才有了如今的提醒。

王寶山也道:“我閨女亦是如此說的,那家老爺自己不做官,但本領著實太大,我們這等小民委實得罪不起他。”

聽見王寶山的話,陸泓心中同樣驚奇。

雖然他尚未成家,不過家中母親姊妹甚至平日接觸的其他女性親眷,料理家事倒是一把好手,但鮮少有人直接對越過父兄給自己出主意、做決定。

陸泓心裏清楚母親姊妹為何如此,且拿母親常說的無才便是德來看,人們要求她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最好堅持無才便是德、少打聽外頭的事,因為女人是屬於內宅的。

包括他的母親,亦是同樣的想法。

然而旁邊的王寶興等人仿佛已經見怪不怪。

王寶興道:“如今被逼迫到如此境地,著實沒有旁的法子,依照五丫頭的說法做便是。”

接著,他又道:“我晚上再往陳裏正處走上趟,定不會讓人白白坑害了咱們王家村裏的人。”

他的話給在場眾人吃了顆定心丸,人們的憂慮終於得到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