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在商言利(第3/5頁)

李計訥訥道:“可是這種紙看上去沒淮州紙漂亮。”

李長莫用折扇點點他的頭:“這種紙只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便宜。”

他意味深長道:“對於講究的富人而言,自然需要昂貴漂亮的紙張,來彰顯身份地位,但對於廣大普通百姓和學子而言,只要足夠便宜,漂不漂亮,有什麽關系?”

“更何況,這些紙書寫過之後,又能進行第二次、第三次回收,甚至不用像南方那樣,擔心原料減產。”

另外一旁,盛滿紙漿的水槽邊,一名造紙工將一張編織好的方形竹簾浸入紙漿,四邊合好竹尺,反復擺動。

待竹簾上鋪滿了一層厚薄均勻的紙纖維後,側向一邊,緩慢提起,覆蓋在平整的木板上,一張薄薄的濕紙頁,就基本成型。

李長莫跟幾個技術學院的學子商量了幾句後,幾人令工匠在紙槽上方,裝了一架帶滑輪的吊繩木架,用繩索將滑輪和撈紙的竹簾相連。

工人只需要拉動繩索,掉在上方的竹簾,就能平穩地浸入紙漿中,臂力強悍的熟練工,一人一只手拉一條繩索,便能控制兩張竹簾。

不再受到雙臂距離限制,竹簾的長寬還能擴大,一張濕紙頁的面積立刻增加了兩三倍。

一來二去,效率瞬間就上去了,疊起來供晾幹的濕紙,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長,搬運的小工忙得團團轉,又加了兩個人,才勉強跟上出紙的速度。

李計在一邊看,只覺得嘆為觀止。

他心裏隱約悟到幾分,無論是在水泥廠,還是修路時,亦或者現在的造紙坊,技術學院所做的一切復雜到他看不懂的工具,都只為了一個目的——提高效率。

產出的水泥和還魂紙,前者沒有那些精美雕刻的石磚美觀,後者也沒有澄心堂紙稀貴,但勝在量大,便宜,實用,可以惠及更多的平民百姓。

可李計還有些不明白,莫非這就是小少爺所謂的“好官”嗎?他們甚至壓根就不是官,也沒見那個百姓帶著田契來投獻,更沒有功名利祿。

想不明白,李計就暫時不去想。

造紙坊給每個工人一月一百二十錢,包吃住,李計幹的活比起修路和砸錘也輕松了不少。

這裏的大管事據說是老板從別家紙坊挖過來的“技術人才”,一個月足足有兩三吊錢,比他那伺候了李老爺一家一輩子的父親還多。

大部分工人都敬重這位大管事,連老板都對他和顏悅色,絲毫不像在李家,老爺少爺都能對他們父子揮之即去召之即來,惹得李計好生羨慕。

他安安心心呆在紙坊,一呆就是一個多月,吃胖了一圈不說,還略微攢下了一點小錢,偶爾能去集市再買兩捧板栗,過個嘴癮。

有一日,他跟隨管事去隔壁印刷坊送紙,印刷廠的管事正著急人手不夠,抓了他的壯丁,塞給李計一串打賞的銅錢,拜托他幫忙送書去京城的惠民書局,在那幫襯幾天。

李計二話不說答應下來。

惠民書局在京城南天巷,就在皇家技術學院附近,聽說就是開設紙坊和印刷廠背後姓花的老板創立的書局,算是自家產業。

李計拉著一架平板車,車上結結實實綁著好幾摞半人高的書籍,匆匆來到惠民書局,跟書局管事一起搬書。

今日也不知什麽日子,進店買書的客人尤其多,不少是大人帶著十二三歲的孩童,首選選購的都是私塾必備四書五經。

趁著書局管事點貨的時間,李計無聊地呆在一旁,直到一個穿著麻布衣服,腳上著草鞋的客人,領著一個孩童,期期艾艾繞著他走了好幾圈。

最後終於鼓起勇氣問他:“老漢不識字,請問這開蒙書要多少文錢?”

李計一愣,道:“七十文。”

他脫口而出後,才有些驚訝,這麽一冊蒙學讀本,竟然只要七十文,放在淮州起碼也得一百文以上,相當於自己一個月工錢。

若是從淮州運到寧州和京州,加上路上的運費,只怕還得多要幾十文。

這僅僅只是一冊書的價,再加上筆墨硯,和其他書籍,不知道要花他多少個月的工錢了,這些都是消耗品,讀書確實不是一般平頭老百姓能供得起的。

他上下打量著面前穿著草鞋的男子,狐疑道:“你要買嗎?”

老漢點點頭,從懷中摸出一個裝著銅錢的小布包,一枚一枚數到七十。

他咧開嘴笑了笑,道:“老漢原本是城外皇覺寺的佃農,前些日子陛下給咱們分了田,今年豐收又降稅,賣了些糧。”

“現在農閑,孫兒他娘看著地,老漢在城外的修路隊謀了個夥計,終於攢下這些錢,夠給兒買本開蒙的書,聽說還有一本叫什麽千文字的,不知有沒有?”

李計找了一會,道:“好像在今日送來的新書裏有,不過還沒清點,今天暫時不上架,過幾天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