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好戲還在後頭。

五月初五, 端陽節。

春風茶坊的說書先生接連說了幾個新故事,都是近日各大書局才開始賣的新話本。與此同時,世家所著《氏族錄》與朝廷所著《氏族志》也幾乎同時面市。所有事情交織在一起, 討論者眾。

“一個《氏族志》, 一個《氏族錄》,世家這是公然想跟皇室打擂台?”

“倒也不算吧。我看氏族錄說的挺好。五姓七望,百年大族,正該以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為首。皇家……皇家確實不錯, 只是隴西李氏的底蘊到底比不得崔盧鄭王。”

“噗,你說這話可不可笑呢。李為皇姓, 他們不占第一誰占第一,崔家想做第一,是想謀反嗎?”

“這……這怎麽是謀反呢。世家自古有之, 留存數百年,你們不知道別亂說。”

“你別當我什麽都不知, 我也是讀過書,學過史的。現今的崔盧鄭王皆屬山東士族。山東士族崛起於北魏孝文帝。彼時,山東士族之中可不是如今博陵崔氏的二房為第一等。

“更何況天下除他們外, 還有江左士族、關中士族、代北士族。這些士族誰家不曾風光過?就說王姓。當年瑯琊王氏興盛之時,誰又知太原王氏呢?更有陳郡謝氏, 但凡讀過書的,誰不曾聽過他們家‘子弟皆芝蘭,風流滿晉書’之名。

“敢問彼時,現今的崔盧鄭王何在?數百年?你若拿留存數百年來說事。似瑯琊王氏陳郡謝氏這等士族可還沒死絕呢。”

這話意思很明白,如果只看留存多少年,古早所有士族, 只需還有後人,還有門第在的,都得算上。

先前那人脹紅臉,很是不悅:“那如何一樣!”

“如何不一樣。你若論古,多的是在崔盧鄭王之上者,你若論今,皇室坐擁江山,誰又比得過他們?或者說是博陵崔氏想要比得過?”

有人大笑:“想要比過,那不就是想造反嗎?”

在場支持《氏族錄》之人紛紛變臉。

反駁之人又道:“時代變遷,世事沉浮,從前種種都不必再說了。但就現今而言,皇家平內亂除外患,讓我們得以生活安寧;種土豆種紅薯種玉米,讓我們得以溫飽不愁;制豆皮制筒車制風車,讓我們得以農事便利。

“諸如此類,等等等等,不勝枚舉。皇家待天下百姓之心,昭昭日月。而世家呢?世家在其中做了什麽?他們憑甚自稱第一等?是憑他們這些年的毫無作用,還是憑他們世代聯姻的龐大脈絡?”

眾人嗤笑:“反正除了他們幾家的姻親裙帶關系,我們是沒聽說他們還做出過什麽具體貢獻來。就算有,與皇家比如何?”

“《孟子》有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世家坐擁資源萬千,以家世地位為傲,卻毫無愛老之情,更無憐幼之心。不思回報社會,只將家世底蘊當做自得的資本,又怎堪稱世家?”

又有人道:“什麽孟子不孟子的,我沒讀過書,聽不懂。但我知道,太子殿下說過,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不是說每個大能力者都必須站出來,擋在所有人面前,做出一番大成績。

“他擁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他可以沒有那麽強的責任感,卻不能毫無社會責任感。至少在需要他的時候,在他舉手之勞的事情上,他應該有所表示。我覺得這跟孟子的話差不多。”

“沒錯。天下興亡還匹夫有責呢。世家既然不願用自己的能力造福社會,又憑什麽處處標榜自己的底蘊?”

有人翻了個白眼:“造福社會?他們不添亂就不錯了。你們沒看這陣子的話本,沒聽這陣子的說書嗎?欺負良民,侵占田地,他們哪一樣沒做?”

“別把話本跟現實混為一談,話本都是虛構的。”

“虛構個屁。那些事件寫得清清楚楚,茶坊裏當時還有從博陵從清河等地過來的外鄉人了。他們可都在當地聽說過。這還能有假。就好比《女將軍》,說不知道說的是平陽昭公主?”

“行,就算其他都是假的。那麽在定襄郡中意人家小娘子呢?就因為喜歡沈家小娘子姿色就想方設法要得到,明面上說是托人求納,可人家再三拒絕不夠,還不斷去求,言語更是不客氣,行著詢問之舉,卻妥妥是逼迫之實。

“若非因此,沈家兄妹倆怎會被迫離鄉,怎會被突厥細作盯上,冒充身份,還讓細作混到了太子殿下身邊?當初那倆細作的事可是鬧得沸沸揚揚。這總是真的了吧!”

便有人辯駁:“這又不是世家幹的,不過是個鄭氏小郎君侍妾的娘家人罷了。”

“呸!是,想求娶沈家小娘子的確實是妾室娘家,但他們打的是誰的招牌,是滎陽鄭氏。他們在當地也不是頭一回這麽幹了,十多年時間,滎陽鄭氏當真一無所知?就算此前不知道,但在細作暴露,所有事情全部牽扯出來之後呢?還能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