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完成備戰(第2/3頁)

所以朱樹人前些年就只要追求火槍的火力密度就行,對射程和穿甲率都幾乎不考慮。

但是,自從去年冬天以來,朱樹人也已經意識到了對手即將出現變化,所以這十個月裏,他對噴子科技沒有再給任何大額投入,只是順其自然發展,

而把絕大部分火槍科研經費、資源,都投注到了前裝、尾部封閉式的高膛壓傳統燧發槍上。至於研發的基底,自然還是從傳統發射獨頭彈的魯密銃和斑鳩銃,進一步改良。

之所以科技樹側重有如此的傾斜,也是因為朱樹人了解自己的敵人——即將要面對的,可是兇殘的韃子,而清軍絕不是很多小白文裏說的那樣裝備簡陋的遊牧騎兵,到了崇禎死時,清軍的鐵劄棉甲普及率已經極高,八旗騎兵幾乎人人都有重甲。

歷史上清軍的紅夷大炮數量,也是天下各方勢力中最多的,如今這個時空才因為朱樹人的蝴蝶效應,變得大炮數量不如朱樹人軍多。

所以,再指望專屠無甲輕甲的小鉛珠鐵渣噴子大顯神威,那是不可能的。對付清軍騎兵,必須強調彈丸的單發破甲傷害和射程,走回傳統前裝高膛壓燧發槍的老路。

好在朱樹人眼界開闊,這個科技樹雖然此前沒怎麽點,但他至少不會重復閉門造車,有同時代最先進的同類武器為基底,繼續往上打磨,

再用上大冶鐵廠最新最精良的鋼鐵材料、再加上一點現代的標準化思維,方以智和宋應星在大半年的努力後,大致造出了類似於後世法國18世紀沙勒維爾系列前裝燧發槍水平的槍械——

也別覺得這些武器有多高大上,只要材料科技上去了,標準化程度上去了,再砸錢砸資源,以1630年代燧發槍為基礎,開發出沙勒維爾步槍並不是多難的事情。

歷史上法國人的沙勒維爾步槍系列(有些音譯叫夏維爾,一個東西,這個系列一直用到拿破侖戰爭前期),也算是非常經典了,首款誕生於1717年,後世就稱為1717型,比明末西方最先進的火槍,也就多領先了八十年而已。在工業歌命出現之前,八十年根本不算久,科技進步也不明顯。

不過1717型沙勒維爾,還沒實現標準化的思維,所有的槍械連尺寸長短、口徑都無法精確統一。真正實現標準化的,已經是1728年第二版的改進型。

而朱樹人有現代思維,對於標準化、後勤簡化當然是非常重視的,加上他在大冶鐵廠這幾年,基礎打得好,所以方以智搞出來的初代版本,就已經全面超越了法國1728款沙勒維爾的水平。

另外,朱樹人軍此前在研發噴子那些年裏,積攢下的火槍配件技術,都是可以無縫銜接移植到新式前裝步槍上的,比如刺刀之類。

法國人歷史上在1728型沙勒維爾上,依然用插進槍管的刺刀,朱樹人軍卻幾年前就改用套箍式刺刀了,可以確保上刺刀後不影響繼續開槍。法國人卻要在1756-1763年的歐洲七年戰爭中吃了虧,才開始改用套箍式刺刀。

另外,法國人的前裝火槍,一直是把壓緊火藥的槍管通條,用扣環的式樣固定在槍管以下部位,每次裝火藥後壓緊,最後一下都要把通條重新從槍管下面的兩個固定小孔裏穿回去,下次裝填又要拔出來,比寶劍入鞘出鞘還麻煩,慌亂中還容易瞄不準捅到手。

朱樹人這邊,因為有更好的彈性鋼材,方以智直接設計了一個卡槽式的通條固定器,用完後直接往卡槽裏一卡,比小孔固定能多節約三四秒取放時間,也算加速了裝填。

總的來說,在新的大戰來臨前,大冶兵工廠總算是造出了一款水平全面介於沙勒維爾1728款與1763款性能之間的新式燧發槍,而其中用到的鋼材,甚至比法國1763年的還好,槍管通條等小結構優化也比沙勒維爾1763還好。

或許等這款新式武器大規模上戰場、經過實戰檢驗、總結經驗後,朱樹人軍也能造出所有方面都全面超越沙勒維爾1763款的步槍,那樣他的火槍兵就徹底達到了拿破侖戰爭開戰初期的科技水平了。

有了標準化的、劃時代的新式武器,自然也不能再用原來的鳥銃魯密銃斑鳩銃之類雜牌名了,朱樹人直接就把這種新式步槍取名為武昌造,當然在更多第一批被發到新式步槍的將士們口中,他們更喜歡把這種武器稱為“國姓造”。

這些武器在研制的過程中,就有一邊小批量試產、測試性能、磨合使用戰術,所以從五月份朱樹人出兵南下之前,第一批就投產了。

當時產量很小,每個月才造一兩百根,邊造邊優化,到朱樹人八月份回來、安頓好部隊,已經生產了四個月左右,“武昌造”累計有了大約兩千杆的存量。

相比於朱樹人經營了三年的武昌府軍工產能,每月數百根的速度實在是算慢的,因為原來造魯密銃和改良鳥銃的時候,當地軍工廠已經能達到每月兩千以上的速度,今年按說該提速到月產三千,哪怕是生產後裝雙管槍,也能有每月一千多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