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守敵之所必攻(第2/4頁)

如此一來,多鐸渡江這半個多月來,一直在打攻城戰的憋屈狀態,才會被徹底扭轉!

他心目中陸戰無敵的大清,終於可以跟懦弱的南蠻子堂堂正正打一場野戰了!

不容易呐,過去這大半個月,多鐸想想都流淚,一直在被逼著攻堅,太難了。

一番簡短的商討後,多鐸下定決心,最後征詢屬下查漏補缺:

“本王欲移師轉攻江陰,若能突破,便能至少攪爛偽明的無錫、蘇州、湖州、杭州等財賦重地。得錢糧物資以利再戰,也能靠剃發令再裹挾十倍的漢民背叛偽明,爾等以為如何?”

張存仁和孫之獬等謀士都覺得這個想法原則上沒問題,但張存仁想得比較細節,還是查漏補缺了兩點小麻煩:

“王爺,打江陰確實是我們眼下比較好的一個選擇了,但也有幾個小問題需要注意。首先江陰雖然不如鎮江金山洲這般直接背靠大江,但其地名既然叫江陰,可見離江不遠,

若是朱樹人還能從水路直接由長江江面給江陰送去援軍,則我們此前的一切總結反思,調換方略,都會成為無用之舉!要打江陰,首先就必須好好規劃,如何防止江陰守軍從長江水路得到增援、讓沿江而來的明軍,不得不跟我們野戰!”

多鐸是掌控大局的,此前他也沒怎麽細想過打江陰,自然概念模糊,他也不恥下問:“你們可曾細細謀劃過?具體該當如何注意?且拿地圖來!”

張存仁倒是提前想過這個問題,等旁邊的侍衛拿來地圖,他立刻就指著地圖給多鐸分析:

“王爺請看,其實我軍前幾天,也已經對江陰一帶做出過騷擾性的進攻,想看看能不能不用付出什麽代價,就快速擴張我軍的占領區。

但江陰那邊守衛嚴密,以輕兵遊騎滲透分割無法奏效,這才停頓下來。不過此番若是我們以主力重兵去攻,多半還是有機會的。

而江陰一帶之所以難滲透,關鍵在於明軍在那兒分作了三部——居中的,便是江陰縣城,此地扼守了長江南岸兩山之間的平原低窪地帶。

江陰縣以北,一直到長江邊,是黃公山,常州知府閻應元提前分兵在黃公山上險要之處設寨,且黃公山一直延伸到長江邊上,還有深水泊位,所以要圍攻黃公山要塞是不可能的,會跟這邊金山寺一樣,遭遇明軍水路援軍直接從江面上源源不斷運進寨。

我們如果要攻打江陰,就得以一部分圍城兵力,穿插到黃公山以南、江陰城北墻以北之間的狹窄地帶,分割這兩部明軍,專注於單打江陰縣城,而不去跟黃公山明軍消耗撕扯,對黃公山只管圍而不打。

若是江陰縣城危急,黃公山明軍為了救援城內守軍而主動下山與我們野戰,則正中我軍下懷,正好利用我大清野戰無敵之利,將下山之敵圍點打援殲滅!”

多鐸聽得很仔細,也借著張存仁的詳盡剖析,靠著平面地圖就把當地的地形想象腦補出來了。

江陰城北的黃公山一帶地形,後世看官或許也不太理解,但只要舉一個例子,就能讓人形象腦補了:

黃公山那地方,一直到抗戰時期,都是江防要塞,37年日軍在10月底就基本打贏了淞滬會戰、但是最後到了12月份才打進南京,搞了慘無人道的暴行。中間這段時間差,日軍其實主要就是在啃黃公山上的江陰要塞。

能讓1937年的日軍攻打相當時間的要塞,可見當地之險要。

至於後來抗戰結束,到渡江的時候,江陰要塞也是發生過激烈戰鬥的,不過常凱申的部隊提前被地下組織滲透策反了,這才一舉拿下。

而這地方之所以是江防咽喉,也因為江陰一帶,是長江下遊江面最狹窄的位置,看看後世的百度地圖都知道,造江陰大橋那地方,長江江面只有堪堪一公裏寬!

抗戰時,日軍海軍其實八月份就試圖利用長江一路逆流侵擾南京,但就是被江陰要塞黃公山炮台所阻,一直拖到十二月江陰要塞失守,日本海軍才能通過(當時我國海軍也在江陰要塞江面自沉了很多船堵塞航道)

長江在這裏之所以窄,肯定是有地理原因的。

主要是上下遊的江面兩岸,都是平原江灘,沒有地貌束縛長江,水面也就寬漫。而到了江陰城北,黃公山一直插到江邊,把長江夾束得窄了。

這樣一座一直插到江裏的山,當然可以確保山北坡直接有臨江深水碼頭,那是斷然不可能被陸軍封鎖的。

這些事情如今雖然都沒發生,但地理特征是古今一致的。

多鐸聽了張存仁的分析之後,也是倒吸了一口涼氣,立刻定下了“只阻斷黃公山營寨和江陰縣城之間的交通,但絕不主動進攻黃公山營寨”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