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三年之期已到,又該收割了(第3/5頁)

對蒙古的下套挑釁行動,並不需要他親自介入,初始階段讓他留在北方的幾個心腹邊將自行處置即可,因為敵人太渺小了,不配。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樹人終究希望大明能在後世歷史上顯得正義一點,就盡量正義一點,這不是當世的道德潔癖,也是為了更好的讓自己人同仇敵愾,以及儆誡後世子孫。

玩過《歐陸風雲》也好,《維多利亞》也好,都知道最接近真實世界的遊戲是有“過擴懲罰”的。一個國家的直接統治面積並不是越大越好。

如果邊際收益遞減到低於邊際統治成本,那麽再擴張就會拖垮帝國,除非先攀科技讓生產力和交通通訊條件趕上來、配得上帝國的擴張。

就好比華夏需要南北統一,首先需要隋煬帝修大運河,羅刹國時代要穩固控制西伯利亞,需要先修西伯利亞大鐵路。

但這樣的科學發展觀,朱樹人死後的幾代大明統治者未必能懂,所以朱樹人覺得可以額外給將來的大明皇帝套一層保險——

如果大明始終走漢朝的“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路線,那麽就不太容易因為窮兵黷武而遭受過擴懲罰。但如果走秦那種主動窮兵黷武路線,就很危險了。

因為一個殺人奪寶、搶劫擄掠合法化的社會,肯定會形成對外用兵的正反饋循環、飛輪效應,最後刹不住車。

但一個“正當防衛”、“賞金獵人”合法化的社會,卻不會出現那種問題,因為這種語境下的殺人奪寶是不得不為之的,是受一個負反饋循環控制的。

不是說這樣大環境下的大明,未來不能擴張,但擴張首先要有蠻夷不長眼、先來犯大明,那大明就可以反殺到敵人徹底滅國。而蠻夷或者西方列強主動不長眼的情況畢竟不是隨時隨地都有的,這樣大明就不擔心過擴自爆了。

這種事情只要兩三次,確保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招牌立起來,讓地球人知道招惹大明就是滅族滅國,以後犯賤的蠻夷就會越來越少,掂量著辦了。

眼下解決一個蒙古算什麽?朱樹人做事,當然要考慮百年之後,後世華夏子民如何長期穩妥運作。

正所謂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取不足以奉有余。

一切瘋狂正反饋、馬太效應的擴張策略,都只能在一代雄主的生命期限內生效,如果在網文裏,那就是主角活著的時候非常爽,快感拉到極限。

但這種路徑依賴的後遺症會非常嚴重,一旦出現權力的代際傳承,不是雄主在位,立刻就容易玩崩。

因為後人是拿不住這個擴張尺度的,留不下一套足為萬世法的擴張倫理,過擴就會爆體而亡。這才有人類文明數千年,一個個盛極而衰的例子,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只要是超越人類壽命的長時間尺度,就輪不到人之道來作為自然法則的主要表現形式,要讓位給天之道。

如果將來對蒙古下套挑釁時,朱樹人本人就在北京,或者是他從南京匆匆趕回北京後就鬧事,難免會有陰謀論者嚼舌頭。就算不讓外人信,後世皇帝也會信。

而如果朱樹人在南京好整以暇地給皇帝嶽父祝壽,看上去人畜無害、是北境先出現了變故、消息傳到南京,南京朝廷再緊急派人北上,那一切就顯得大明非常無辜,

絕非小胡子那種“進攻波蘭前夜讓幾個德國兵穿上波蘭軍裝偷襲德國邊境廣播台”演技拙劣之舉。

連後世皇帝都不得不信。

當然,這種層次的考慮,也就到了朱樹人這個段位的人才需要。

如果是個資質平庸的統治者,比如本身本事最多也就跟秦始皇半斤八兩那種,就沒必要想那麽遠了。

平庸的開國君主竭盡畢生精力才智,能開個國就不錯了,死後哪管洪水滔天。但凡開國時稍微留點手,多考慮長遠而束縛了自己的手段,說不定連國都開不了,就為人作嫁了。

至少要才智超越秦始皇兩三倍的人,不用竭盡全力也能開國,那才有余力為長久多排一些隱患,用吃相更好看、閉環更自洽的方式統治。

所謂文無武不立,武無文不久。立都立不了的人,不配思考久不久的問題,那是給立得綽綽有余的人去思考的。

朱樹人出現之前,中國歷史有資格初窺這一問題門徑的統治者,滿打滿算不超過兩個半,能融會貫通的更是一個沒有——不過這也不奇怪,要是能融會貫通,哪還會有那麽多改朝換代?

朱樹人自己就算多了幾百年見識,也不敢說能融會貫通,只是他知道自己有資格去為長遠計想一想試一試了,僅此而已。

……

在南京的日子過得很快,等候晉商內線和山西邊軍勾引蒙古人動手的同時,朱樹人在南京,最後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補償一下被他冷落閑置了三年的側妃方子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