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是我生長的地方《我的祖國》(第3/4頁)

敵軍根本不知道嶽維國的部隊只剩下幾人了,被打的全部縮在公事後,只敢用重火力壓制。

這一次,橋再次炸斷。

但是隨後,米軍就發現這支部隊已經全部死在了陣地上。

又一次的橋梁預裝件送了過來,橋梁再次修復。

被子彈擊中的嶽維國躺在燃燒的汽油旁邊,沒有被凍死,醒了過來。

看向又修復的橋梁,眼前一黑,拿起沖鋒號,再次吹響了沖鋒號!

然而,橋上並不是敵人,而是自己人。

敵軍還是有三分之一的人員,通過這座橋,已經逃遁了,敵人撤走後,打掃戰場的自己人都沒有發現嶽維國。

因為身受重傷,嶽維國被送去後方。

與妻子團聚了。

當部隊再次準備前往前線時。

戰前點兵。

嶽維國一個人站在火車站站台上。

“七連,應到一百八十四人,實到一百三十七人。”

沒人懷疑他們為什麽缺員這麽多,並不是遲到,而是犧牲。

“五連,應到一百七十八人,實到九十二人。”

“三連!”嶽維國左手扛槍,右手拿著小號,表情堅毅:“應到一百八十四人,實到一人!”

雖然有紀律在,但是附近的戰士還是忍不住轉過頭來去看。

已經是將軍的李團長上前,給嶽維國整理了帽子,隨後轉身離去。

這場戰爭,各個部隊都打出了輝煌的戰果,所以只有非常強的戰績才有榮譽。

嶽維國所在的連隊,任務並沒有完全成功,連嘉獎都沒有。

但,誰都知道,這個任務本來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還是毅然決然有人去做有人用生命去嘗試了。

局部的犧牲,為的就是提高整場戰爭一絲絲的勝率。

就好像司號員一樣,明明是最危險的軍職,卻很少有嘉獎落下來。

不過,嶽維國有他的軍功章,軍功章就是胸膛上留下的子彈孔。

電影到了這裏,已經壯烈到了極限。

但是,謝輔並沒有刻意的繼續渲染壯烈。

而是更多的講述了傳承。

不久之後,部隊整編,嶽維國所在的旅迎來了大量的新兵,他的連隊也獲得了補充。

三年的戰爭,打到最後,雙方最終宣布停戰。

已經成為中年人的嶽維國,帶著滿身的傷,已經缺掉的右手,回到了家鄉。

如果說劇情到這裏為止,那麽這部電影不應該叫做《沖鋒號》應該叫做《華國戰爭中的一個兵》。

到這裏,全片已經長達兩個小時了,但依舊沒有結束。

嶽維國因傷退伍,此時他已經是一名營長了。

上面決定調他去蘇省做一名縣長。

但是嶽維國拒絕了。

嶽維國回到了老家,穿上了長袍成為了一名老師。

看不出當年的崢嶸歲月,看不出當年的鐵血英勇。

如此儒雅。

只是少一只右手掌,只能用左手寫一手漂亮的粉筆字。

時間慢慢過去,這一年,嶽維國六十六歲。

一個學生把報紙給嶽維國看。

《我軍取消司號員兵種》。

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不需要在開戰前吹響沖鋒號了,也不需要起床號,更不需要集合號,哨聲即可,電子信號,喇叭,似乎都可以代替司號員,這樣的話,打仗也不需要有人拿著沖鋒號在槍林彈雨中挺直了腰板用命來發動命令了。

這是90年。

蒼老的嶽維國,穿上了以前的軍裝,被新一代的士兵,接進了軍營。

嶽維國來,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申請國家考慮回復司號員兵種。

因為司號員,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兵種,也是我軍精氣神的象征,是我軍傳統的象征,是我軍勇氣的象征。

在新華國誕生時,有超過三位上將三位中將六位少將曾經擔任過司號員。

不過他們早已經去世了。

而正是因為嶽維國後來堅持不懈的寫信申請恢復司號員兵種,這部電影才會以他作為主角。

電影畫面到此為止,取而代之的是實拍畫面。

從90年,一直到21年。

每一年嶽維國都要去一次軍營,畫面都是軍方給謝輔的實拍畫面。

每一次嶽維國都把軍裝穿的端端正正,拿著申請信,進入軍營。

這一年嶽維國九十七歲。

機關,一位穿著軍裝的四十多歲帶著眼鏡的中年軍官,興奮的拿起了電話,撥通了嶽維國的電話。

他要告訴老兵嶽維國,我軍恢復了司號員兵種!!!

自從這個四十多歲的中年進入部隊起,每一年都能見到嶽維國,每一年都要去拜訪嶽維國,但是從沒有過好消息。

直到今天,好消息來了。

電話打過去後,接電話的不是嶽維國,而是嶽維國的兒子,嶽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