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四十四章 骨灰用途(第2/3頁)

那後世又是怎麽證實,才讓所有人深信不疑並且接受這種屍骨無存的火葬方式?

【考慮到古人對身後事的在意,劉曦沒有繼續刺激趙雲。

趙雲也沒再阻止劉曦的盜墓行為,此時的他還不知道劉曦在集私印。

從長安到洛陽,一路上災民遍地,餓殍滿道。劉曦玩樂的心態蕩然無存,變得十分沉重。

尤其是她拿出糧食分給快餓死的災民卻被他們視為肥羊,群起而搶時,劉曦沉默了,也真正認識到了什麽叫亂世。

她用長槍威懾住了眼冒綠光的災民,拿出一部分錢財換了糧食,以糧食將這些災民收編成軍,無論男女老幼,只要肯守紀律她都收留。

不守紀律的直接清理,亂世該用重典,否則根本鎮不住人性之惡。這一路上劉曦救了很多人,也殺了不少人,和在戰場上殺敵軍是完全不同的心情。殺敵軍是雙方交戰,你死我活。

殺這些在亂世中的惡人是骨子裏本能的正義感,本該是為民除害,但劉曦並沒有感受到任何快意,反而一天比一天煩躁。傷害都造成了,為民除害又有什麽用呢。

亂世……可真黑暗啊。

怪不得那句‘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永流傳。】

東漢末年,什麽都不多,流民最多,戰爭讓百姓變為流民,從這個郡逃到那個郡,從這個州逃到那個州,卻怎麽也找不到一塊能避開戰爭,安居樂業的凈土。

天幕頭一回出現時他們還當成神仙跪拜,請求仙人救救他們。但看懂天幕後,他們恢復了麻木的神態。

天幕也罷,後世人也好,又不能救他們。

賣再多的後世書籍,與他們又有什麽關系呢?對於他們現在身處的環境,連羨慕都生出不來。

後世,離他們太遠了。

人群中,不知誰嘆了一聲,“要是真有這樣願意分糧食給災民,無論男女老少都願意收編的諸侯就好了。”

……

南陽

十九歲的諸葛亮看著天幕,喟然長嘆。亂世之中,最不起眼的是百姓,最苦的也是百姓。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天下四分五裂,群雄割據,誰才是未來能平定戰亂的雄主呢?

【流民實在太多了,劉曦和趙雲兩個人根本管不過來,這個管主要是鎮壓違反軍中紀律、損人利己的惡人。

每鎮壓一次劉曦就破口大罵一次,然後下一次見到流民還是會選擇繼續給糧食,收編流民。

淪為流民的大多都是老弱婦孺,青壯男丁不多,這樣的軍隊收編了也沒多大用處。

趙雲對此頗為不解,若是想幫助他們,直接讓他們去幽、青、冀三州不就好了,三州一直在收納流民。為何要收編他們?

劉曦解釋:因為亂世沒有紀律道德可言,如果不收編他們,讓他們自己去幽州,可能到幽州時人數已經少了三分之一了。

趙雲委婉提醒:可是我們這樣,所費不小。

亂世本來糧價就貴,這麽多流民,每天耗費的糧食都能堆成小山了。

劉曦:子龍你知道我為何這麽執著吸納流民,而不是其他州一樣優先招納青壯男丁嗎?

見趙雲搖頭,她繼續道:

因為我生在太平盛世,那裏沒有戰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百姓不用再擔心溫飽問題,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在那裏,人吃人是罪大惡極,是千夫所指,萬人唾罵;奸掠婦女,買賣孩童……同樣被萬人唾罵,要嚴懲不貸的。

……

所以,我見到亂世的苦難會難過,會忍不住想起曾經的太平盛世。我想盡我所能,平定這亂世,讓百姓不再因為戰爭而失去土地、家園,變成流民四處逃難。

或許我終其一生也不能讓這亂世達到心中的太平盛世,但至少可以讓百姓朝有食,暮有所,不必因為戰亂而人饑相食。

以手中長槍,守這大漢河山,護蒼生黎民。

子龍,你可願助我。】

冀州鄴城

雖然每次出現在天幕口中,都會尷尬到頭皮發麻,但不得不說,聽到這番話,趙雲心中有些動容。

他本就是義從吏兵出身,投奔公孫瓚時也是想在這亂世之中追尋一位施行仁政的主公,征戰四方,護蒼生百姓。

可惜公孫瓚不是這樣的主公,在公孫瓚殺幽州牧劉虞後,他請辭歸鄉。

若當時幽州真有這樣一位主公,他想,他是願意追隨的。

……

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的關注點在於:“天幕說的太平盛世是後世還是我大唐呢?”

貞觀朝臣們鼻觀鼻眼觀眼,沒有一人回到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心裏清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衣食無憂什麽的,大唐是做不到的。

李世民也清楚,就是因為清楚,才更想問,盛唐時期都做不到這樣,那後世到底有多繁華昌盛呢?才能天下百姓衣食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