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勵精圖治?(第2/4頁)

朱珍的家人已經先期前往鄭州,這次是朱全忠主動提出來的。

當年被朱全忠懷疑並失去信任,導火索就是朱珍將家人接到身邊。時移世易,沒想到這次朱全忠主動提出讓朱珍帶上家人,簡直就是換了一個人。

與朱全忠喝完最後一杯酒後,朱珍躬身行禮,大踏步離去。

朱全忠在驛站外看了很久,直接翻身上馬,夜行回了汴州。

汴州城內的氣氛不如往日。

出征的將士有很多沒能回來,連屍首都不知道埋在哪裏,讓人哀不自勝。

不過作為武夫的家人,他們早就習慣了這一切。

艱難以來,大多數戰爭發生在河南道,遠的有安史之亂及其後續河朔三鎮的割據,稍近的有淮西叛亂及徐州龐勛之亂,最近的則是黃巢、秦宗權之亂,多災多難的時局,也鍛煉了河南百姓堅強的意志,而這也是河南兵縱橫東西,威壓諸鎮的主要原因:時局使然。

這會的北方,兵源質量最好的就是河南,其次河東,再次是河北,關中兵應該是質量最差的,蓋因其承平日久也。

邵樹德都不肯就近招募關中兵,他首選河南兵,其次招募關北、河隴健兒,關中降兵只要精壯。關中安寧的生活導致百姓不敢拼命,歷史上鳳翔李茂貞六萬大軍被汴軍五千人打得落花流水,這樣的兵實在讓人皺眉。更別說,李克用也能隨意虐關中諸侯,固然有將領能力的因素,但正面野戰打不過也是事實。

這其實就是一個悖論。我拼死力戰,為下一代搏得了安寧富足的生活,可以嘲笑那些還在打打殺殺,動亂不休的地方。但我的下一代居然沒那些地方的人狠,比他們更怕死,打不過他們了,讓人很是無語。

劉知俊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來到了汴州。

感化軍已滅,而今徐鎮將士們都得另尋出路。梁王看起來非時溥所能比,觀其賑濟百姓,修繕溝渠,鼓勵生產的舉措,皆明主所為,確實更值得投靠。

汴州的繁華讓他非常感慨,同時也若有所思。

生活在這樣一個地方,這一代的老人還能打,下一代新人還敢搏命麽?難道需要不斷從外州吸收精兵,充實汴軍?那樣徐鎮軍校子弟們或許便有出路了。

劉知俊很快被引到了朱府之中,此時已經來了不少人了,但他大部分都不認識,只能如個嘍嘍一樣站在角落,默默聽著。

“河陽之敗,我也有責任。”朱全忠坐於上首,聲音洪亮:“此戰,打得太倉促了,或許不該發動。兗、鄆二賊死灰復燃,襲擾曹州,致我顧此失彼,此皆吾之過也。”

這話聽得眾人神色稍緩。

梁王晉爵後,愈發謙和,將此戰責任攬在自己身上。龐師古、張慎思戰敗回來,也沒有怪罪,龐師古甚至繼續領兵,張慎思多半以後還有機會,目前只是被冷藏一段時間。

這對於凝聚人心有些作用。

“夏賊的實力,諸位也看到了,還是很能打的。邵樹德經營多年,聽聞將靈州搞得很不錯。又能生聚,還能打仗,此勁敵也。”朱全忠繼續說道:“從今往後,諸位不可再自矜自大。平滅黃巢、秦宗權、時溥,不算什麽,俱往矣。而今還得從頭來過,先穩住局面,贏面就會很大。汝蔡那邊傳來消息,丁會再度攻入隨州,大掠而還,回師時光州為賊所據,順手平滅之,盡收五縣之地,此皆大勝也。”

如今的汴州,確實需要一點勝利的消息。

夏賊南路實力弱,丁會、葛從周、楊師厚皆大將之才,數萬兵馬壓過去,收復為夏賊攻占之申州,隨後兩度攻入唐、隨二州,回師時再得光州,正所謂失地南補也——申、光二州都是別人的地盤。

而說起鄂嶽鎮,最近形勢也比較穩定。

襄陽趙匡凝已經罷兵回師,或許接下來還會攻杜洪,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黃州土豪吳討舉州降楊行密後,杜洪遣兵攻打,楊行密令朱延壽統大軍救之。

蘄州刺史馮敬章與淮軍戰,小勝,然行密兵多,退保蘄州。淮兵圍蘄州,久攻不下,損兵折將。蘄將賈公鐸率眾從外縣趕來增援,擊破行密圍城部眾,入援城中。

馮敬章、賈公鐸皆蔡州出身的賊帥,驍勇善戰,行密不能克,遂退兵。

不過黃州刺史吳討懾於杜洪、馮敬章兵威,自忖不能敵,於是獻印於楊行密,行密正式控制了黃州,目前在準備第二次征討鄂嶽的戰爭。

“大帥,丁將軍擊破賊眾,控制光州,固然可喜。然光州為淮南鎮屬州,雖江淮多事,行密首尾難顧,一時難以控制,然此舉或有害於汴、揚之誼,望大帥慎之。”敬翔忽然說道。

淮南鎮,最初設立的時候(756)領揚、楚、舒、和、滁、廬、壽、光、宿九州,兵額三萬五千人。一年後罷領宿州,增領安、蘄、申、沔、安、黃五州,當年又罷領光州,有十二州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