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大匠師(第2/2頁)

“倘若思瓦馬大師判斷無誤,楚山在此間已經架設浮橋的基礎上,還不計代價的建造高墩懸橋,目的很可能有兩個,”仲長卿蹙著眉頭說道,“一是防止我軍戰船,進入汝水摧毀其浮橋,第二個就是他們在北岸預計要滯留的時間或者說要搞的動作,確實不小!”

除了楚山在滍水-汝水兩岸的大墩台才剛剛著手建造,才剛剛冒出地面數尺外,主要還是楚山已經在兩岸架設浮橋,仲長卿他們壓根就沒有往高墩懸橋上去想。

現在確認楚山在滍水-汝水兩岸,除了已經架設浮橋外,還要不計成本建造高墩懸橋,那只能證明他們之前的直覺是對的:楚山要在滍水-汝水北岸搞的動作,絕對不會小。

即便他們到現在還是不明白楚山要在北岸搞什麽事,但在其立足未穩之際,出兵強襲,將其從北岸逐走,總之是最穩妥不過的。

“……”摩黎忽蹙著眉頭,說道,“判斷無誤的話,楚山在滍水以北的防備必然森嚴,黑石溝集結的精銳應該還是不足!”

黃羊寨對峙月余,楚山軍陣堅如磐石,嶽海樓其部死活啃不動的情形,摩黎忽乃親眼目睹,後期他使麾下精銳騎兵下馬作戰,依舊沒有什麽效果。

楚山目前在滍水-汝水北岸所占據的地形,談不上什麽險峻。

嶽海樓遣往太原的信使已有詳細說明,就是北側一片低窪地形,與滍水隔著一道約十數裏、最高不過十數丈,大部分地段僅五六丈、七八丈高的緩坡,四周還有一些起伏不定的淺山低矮,楚山在那裏建造了數座簡營。

即便如此,摩黎忽猶擔心嶽海樓麾下的兵馬,哪怕集結規模乃是楚山在滍水-汝水北岸人馬的兩到三倍,形成以眾淩寡之勢,猶不能輕松將楚山兵馬從滍水-汝水北岸逐走!

嶽海樓就是希望摩黎忽能這麽想,要不然急吼吼將他從太原找回來幹嗎?

嶽海樓一直以來都督促諸部汰弱留強、勤加操練,也盡可能給經歷過苦戰、作戰意志堅韌的兵馬傾斜更多的糧秣,補充更多的戰馬及精良兵甲。

特別之前與楚山鏖戰數月,令嶽海樓更深刻的看到,其部對付大越抵抗意志薄弱、疏於操練的守軍之時無往不利,將卒也相當武勇,厚賞之下悍不畏死、敢沖鋒陷陣者不在少數,相比裝備精良、作戰更英勇、更擅長配合結陣作戰的楚山兵卒,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然而嶽海樓及麾下諸將即便都意識到差距的存在,但他率六萬兵馬占據許陳潁三州之時所得都是殘地,潁水以南,十室九空,潁水以北,也就剩十之三四,短短一年多時間,生產都還沒有恢復過半,六萬兵馬補給都極勉強,他又能往精銳戰力之師傾斜多少資源?

嶽海樓麾下目前真正能談得上精銳的,僅有萬余眾,但也不可能都集中到黑石溝來。

除開之外,就是摩黎忽所部。

赤扈騎兵野戰無敵,但拙於攻堅。

以往縱橫馳騁草原,所遭遇到少量城寨需要攻克,都是臨時抽調下馬作戰;平滅契丹時,才正式從早期附隨的諸蕃勢力抽調精銳步甲,但規模還是有限。

從燕薊、雲朔南下,每逢攻城拔寨,主要是驅使降附兵馬去做,赤扈騎兵更多是負責外圍的切割、攔截。

而到此時,赤扈人不僅要考慮撕開南朝據秦嶺、淮河山水之險建立起來的堅固防線,更要考慮在已經占領的絕大部分地區建立正式的統治,他們發現還是不能完全信任、依賴以漢軍為主的降附軍。

因此今年春後,鎮南宗王府及平燕宗王府都相繼推動諸蕃部騎兵步卒化。

摩黎忽最初率五千騎兵增援嶽海樓,之前一戰也是損兵折將千余眾,但戰後從諸蕃部征調健銳,兵力擴編到六千余眾,其中超過一半人馬都勤加操練步甲作戰。

而這些人馬是直接隸屬於鎮南宗王府的,所需鎧甲、兵械則由鎮南宗王府從太原等地調撥,戰鬥力非嶽海樓麾下精銳能及。

嶽海樓不僅希望摩黎忽能率騎兵,掩護戰場的側翼,更希望他能調動麾下三千諸蕃步甲參與這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