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南蔡新城(第2/2頁)

每斬獲一次勝捷,就會激發將卒對勝捷更強烈的企盼與追求,甚至甘願為之付出更大的犧牲乃至生命。

因為在很多人心目中,這是值得的。

韓圭、徐勝他們看似叫苦,實際內心又何嘗不是將修造荊江北、漢水東大堤當作一次更大規模的會戰看待、期盼?

然而做這一切的意義,他們心裏也都很清楚。

年前摧枯拉朽般拿下盤龍寨、梅渡寨、潯津寨,賊軍望風而逃,南蔡年前就收容饑民十六萬之多;之後又有大量的饑民從涢山、黃陂等地遷來投附。

南蔡此時所轄的人丁已經劇烈擴充到二十五萬之多,其實已經遠遠超過僑縣南蔡的承載能力——目前所墾殖的五萬畝糧田是遠遠不夠的。

甚至在相對富裕的江淮、荊湖地區,一個中等規模、擁有四五縣的州,所轄人丁可能也就二三十萬的樣子。

不過,誰都不會拒絕饑民湧入南蔡縣。

二十五萬饑民,經過四五年戰亂以及長途跋涉及饑荒的殘酷淘汰,青壯比例極高,差不多為楚山提供了將近八萬的青壯男丁,十到十五歲的少年高達三萬;此外,十到四十五歲的少女、青壯婦女的人數總計也超過十萬。

相比較而言,楚山在蔡汝二州,因為多年來頂在第一線,戰損極大,之前又經歷了桐柏山匪亂之災,即便一直都注重從流民中吸納青壯男丁,但實際十到四十五歲青少壯男丁,總計也就二十三萬稍多一些。

史軫獻策僑置南蔡,僅僅一年時間就令楚山的軍事動員潛力增加五成,可以說是居功甚偉。

此時眾人頭痛的,還是如何更有效的去容納這麽多的丁口。

一方面就是要盡可能增加僑縣南蔡的面積,荊湖北路及鄂州府畏懼築堤之難、之堅,將漢川縣南部以及黃陂縣西部更多的荒灘地甚至一些人煙稀疏、在之前民亂中受到嚴重破壞的村莊垸寨讓出來,差不多能增加小半個縣的面積,他們當然不會拒絕。

另一方面僑縣南蔡的絕對面積很難再大幅度擴張,提高土地承載能力,就是當務之急。

在當世說到土地承載能力,就是根治水患、精作細作。

漢川縣南部地區長期以來受水患影響較大,糧種也比較差,該地種植水稻畝產量僅有一石略高些。

這還是原糧,倘若脫殼加工為成品糧,一畝地可能僅有六七十斤的樣子。

這意味著漢川縣南部民眾人均需要有五畝地才能勉強糊口,甚至比河淮地區的旱田都還不如。

而在蘇湖等江淮最為富裕的州縣,近數十年地方上所推廣那些不怎麽受洪澇影響的圩田、垛田,又選種閩粵等地傳播過來的占城良種,畝產則高達三石、四石,甚至還有一些地方實現了稻麥連作,一畝地年產出高達四五石。

這兩者的土地承載能力,可以說是天差地別的。

徐懷這些年在桐柏山精心經營,除了坡地梯田面積增加超過一倍外,畝產也提高有五六成——旱田畝產量提高程度有限,但也使得桐柏山及周邊地區的實際人口承載能力提高了兩三倍。

僑縣南蔡長期受水患困擾,人口極其稀少,無論之前造南蔡城、小鶴嶺大垸,還是接下來要修建的瀆津大垸、梅渡大垸以及涢東大垸,以及包括將諸垸大堤銜接起來涢水、荊江、漢水大堤,都是要從根本上冶除水患。

而僑縣南蔡境內幾乎都沒有開發過,水退荒草蔓長,水漲荒草與淤泥一起同腐,土地極其肥沃。

所有的投入與努力,就是在這天地間爭出更多的高產糧田出來,以容納十數二十萬饑民在此紮根、在此棲息繁衍。

即便不考慮其他,這也絕對是名垂青史的一樁大功績。

單單如此,就已經令人心潮澎湃了。

而且這不是幻想、空想。

小鶴嶺大垸已經完成五萬畝糧田的墾殖,甚至還有田地已經完成第一輪的收成,此時又都種植水稻。

眾人站在城墻之上,滿眼望去,縱橫溝渠間皆是綠色……

要知道這在以往,單此一項,就足以令地方官躋身名臣之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