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水力鍛錘(第2/2頁)

赤扈人第一次南侵那年,徐懷率部從朔州南歸,楚山置縣,為解決桐柏山耕地匱缺、糧產不高的矛盾,在桐柏山掀起大規模建設陂塘、堰壩,開墾坡地梯田的高潮——為加強桐柏山的資源生產能力,大肆擴大十八裏塢鐵場的生產規模,改良冶煉鑄鍛技術。

然而當時的桐柏山,一方面因為匪亂損失大量的青壯勞力,一方面又需要將大量的健銳編入營伍抵禦胡虜,為解決勞動力緊缺的矛盾,利用已經建成的堰壩、陂塘提供穩定的水流,建造大批水力器械,用於桐油壓榨、礦石破碎、谷物脫殼、研磨等作業。

隨著喻承珍、莊守信等大匠級人物攜帶弟子南下,楚山除了兵甲制備外,水力器械的制造水平也日益提高——水力器械也陸續用於兵甲鍛造上。

然而傳統的水力器械,必須依賴於陡峭地形的湍急水流,使得楚山這些年陸續建成投入使用的上千部水力器械,都分散於廣袤的群嶺之中。

雖說這些年楚山鐵料產出以及水力器械的大規模使用,使得徐懷憑借地狹人稠的桐柏山爆發出驚人的實力,最終如鋼鐵長城橫亙於汝潁以南,擋住赤扈鐵蹄南下的步伐,但這還稱不上具備劃時代的意義。

楚山這些年更多是利用精細化的組織能力,極限的挖掘傳統生產方式的潛力。

大量的水力器械分散於廣袤的群嶺之中,不僅極大加劇人力組織、管理上的難度,往返崎嶇地區的物料運輸,也抵銷掉一部分水力帶來的便捷。

然而隨著新式水輪機的投入使用,集中使用水力器械進行大規模生產作業,已經變成觸手可得的現實。

目前制司除了在龍潭嶺的前期建設生產外,目前在向城縣北部地區,於東趙河兩岸已經修建六座中型蓄水陂塘,為後續大規模使用水力器械進行生產作業奠定基礎。

除開專門的水輪機及相應配套如鍛錘、切磨機、風箱、拉絲機等設備制造工場外,軍械監還計劃將主要的兵甲、器械制造基地都轉移到龍潭嶺來,而將軍械監原先為了便於利用水力、分散於桐柏山間的工房、工場,陸續轉交地方接手。

隨著繼續新建配套新式水力風箱的煉鐵爐,鐵礦開采的青壯勞動力需求將激增——除開即將建成的三座新式煉鐵爐外,還將對原有的八座煉鐵爐進行改造,煤鐵監計劃爭取年底之前,使得龍潭嶺的鐵料產出突破以往所不敢想象的四千萬斤。

最初為了在龍潭嶺形成年產一千萬斤鐵料及五十萬件瓷器的生產規模,徐懷從各地征調匠工及家屬萬余人以及兩千輜兵進行封閉作業,目前龍潭嶺附近聚集居住的人口已經超過兩萬。

然而接下來為了保障生熟煤及鐵礦石的供應,僅礦工、燒炭工就要增加近兩萬青壯勞力。

制司預估向城以北地區,到年底包括家屬在內,居住規模將達到十二萬人。

這也是史軫、韓圭力主謀奪荊襄的關鍵,不把南陽、襄陽、荊北四縣及南蔡縣抓在手裏,就算朝廷每年多撥付幾百萬貫錢糧,不要說兵員了,如此之大的青壯勞力缺口如何解決?

此時京襄坐擁四百萬人口,除開各地的中下層農戶青壯外,作為屯兵、制司掌握著可以直接調動的青壯男丁就高達四十萬之多。

也只有如此,京襄才能夠在以往這些年所積累的基礎之上,直接在伏牛山南麓打造出一座超過時代的工業城鎮,去支撐後續對赤扈人的戰事……

當然,這一切也離不開廉價而充足的糧食供應——倘若還是以往糧價飛漲的局面,整個京襄多增加十數二十萬脫離農業生產的匠工隊伍及家小,就會將糧食供應體系給壓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