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北撤(第2/2頁)

南兵想要進攻河洛,只有三條線路:一是從武關道迂回到洛水上遊出兵,用兵通道極其狹仄;一是從潁水上遊河谷出兵攻打位於河洛東部門戶轘軒關,山道險阻,一是從汝陽、廣成出兵,沿伊水而下,攻打伊闕關、大谷關,出兵通道同樣寬敞不到哪裏去。

曹成、孟平等將雖然承認河洛漢軍野戰已不及京襄精銳,但之前可不覺得六七萬河洛戰兵,據崇山堅隘以守,將南兵拒之河洛以外會有大問題。

除了河洛諸將外,鎮南宗王府內部乃至汗廷諸大臣起初對要不要放棄河洛,也是充滿爭議——最初妥協下來的方案,可以將許陳潁等地的漢民先遷往黃河以北。

誰能想到潁州會戰最終的結局,會如此的慘淡、慘烈?

整個京西乃至河東的漢軍都被打空了,新編練的漢軍三五年內都不要指望能有什麽戰鬥力,這意味著曹師雄不從河洛撤出,南兵在進占鄭州之後,還可以肆無忌憚的從嵩山以北的虎牢關,對河洛東北部地區發起進攻。

曹成、孟平等將,還敢說真有把握守住河洛嗎?

再者,鎮南宗王府現在也迫切需要將河洛漢軍撤下來,去填黃河北岸的防線。

這樣才能將兵力已經變得有限的騎兵部隊集中起來,威脅南兵不能肆意沿黃河南岸展開。

氣氛雖然壓抑,但總算沒有誰再對北撤之事提出異議,都想著趕在汛季過去之前,將諸多工作都準備妥當。

當然,仲長卿注意到靜憚宗王府的使者,神色間對潁州會戰的慘敗多少有些不屑一顧,大概以為此敗是漢軍太過無能的緣故吧?

對此,仲長卿也無法辯解。

誠然,兩府鎮戍軍雖說在泰和東北、汝陰以北的戰場上傷亡慘重,但主要也是為了搶在漢軍主力潰敗前打垮南兵的側翼,卻不想集結於泰和正面戰場的七八萬漢軍,並沒能支撐住半天。

而就兩府鎮戍軍各自所負責的戰場,戰果也算不上難看,最後也從容撤出戰場。

仲長卿還知道靜憚宗王府的使者之所以心存不屑,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靜憚宗王府轄下的漢軍規模很小,卻擁有赤扈最為龐大而強大的騎兵部隊。

一方面靜憚宗王庫思古作為老汗王的幼子,雖說最終沒能繼承汗位,但以赤扈幼子守灶的傳統,直接從老汗王手裏繼承了赤扈最為精銳的王帳軍。

另一方面靜憚宗王率部征服的乃是黨項、黑石以及西域諸部,收編的主要也是西北諸蕃部的騎兵精銳。

目前鎮南宗王府、平燕宗王府所轄騎兵僅剩六七萬人馬,而靜憚宗王府卻轄有達十五萬之巨的精銳騎兵,自然有資格心存不屑,說不定靜憚宗王府的人馬還巴不得鎮南、平燕兩府徹底放棄中原呢。

一旦鎮南、平燕兩府徹底撤出中原,規模龐大的歸附漢軍就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實力就將大幅跌居靜憚宗王府之下,指不定會令赤扈內部的權力格局發生新的變化。

說實話,對兩府能不能守住黃河以北的地域,仲長卿此時也沒有特別強的信心。

雖說大家都很清楚南兵強於水師、甲卒而弱於騎兵,但兩府這次鎮戍軍也受到重創,就算接下來勉強湊出十萬騎兵,真能將氣勢如虹的數十萬南兵甲卒擋在黃河以南?

此時南朝司空府正重點經營許昌、宛丘一線,而從許昌到黃河南岸,僅有一百六七十裏,無法形成足夠的戰略緩沖——到時候哪怕南兵每隔三五裏修一座塢堡、寨壘,用數百座堅堡,將鄭汴許陳之間的空當填滿,也可以形成兵臨黃河的穩固通道,無懼兩府騎兵長程迂回打擊。

未來的勝機,或許是要將數十萬南兵精銳誘入空間更為廣闊,距離南朝補給地更為遙遠的關中或河北平原,汗廷才有機會利用騎兵的優勢,將其碾壓吧?

南兵再強,楚山眾人再用兵如神,敢進入關中、河北,與十萬人眾規模以上的赤扈騎兵進行會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