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盛世來20(第2/5頁)

被叔伯兩家搶走田地和家產的寡婦,緊緊地抱著枯瘦的女兒,淚流滿面,小女兒眼裏也帶著羨慕:“娘,我也想去天工學校念書。”

“嗯,”剛剛死了丈夫的寡婦哽咽一下,“紅棗聰明,肯定也能的。”

她想送女兒去天工學校讀書,去過船上女孩那樣的生活,別像她一樣。

不同的岸邊,有不同的人生百態,不變的是飽受欺壓和束縛的痛苦,和迷茫中被光束照亮的期盼。

“他爹,女兒養好了,一樣出息。”

“那是姜柔吧?她竟然能說得一群男人服氣低頭?”

“阿妹,你看那邊。那個姐姐原來也和我們一樣在家喂豬洗碗撿柴,現在不僅穿新衣服,沒人罵她賠錢貨,還給自己起了個名字,慕巧思,真好聽。”

……

在這場足足有六個都府受益的遊學中,六個都府獲得了足夠的良種,全新的耕作技巧和方式,還有根據不同土壤、氣候等量身定制的肥料……

顧璋的名氣,如無處不在的太陽光,灑在了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種在了無數農人的心上。

天工學校的名氣,也節節攀升,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並非完全因為農耕,畢竟農耕周期長,短時間內只能看到有改變,而且名氣大多落在顧璋頭上。

如日中天的名氣,蓋因無處不在、層出不窮的“小發明”“小改變”

比如在碼頭,用原本就有的木棍、繩索和運輸車,隨手一改裝,就輕松多了!!!

又比如前些日子,在某地農家借宿的時候,發現他們燒的黑煤塊一坨坨的,不僅不暖和,有些質量不好雜質多的,還要警覺著不能讓它半夜熄滅。

學子們也不知腦子怎麽想的,隨手借了樹枝,往煤球中間捅了幾下,這個困擾當地農家好些年的問題,竟然就解決了!

要知道這煤球,往年可是半夜熄滅,凍死過人的!

明盛帝看著顧璋呈上來的奏折,還有一份天工學子的“報告”,按照上面說的做了幾塊滿是深長孔的蜂窩煤,親身體驗和對比這兩種的好處。

試過之後,他有些喜悅,又忍不住好奇:“天下這麽多人燒煤炭,怎麽瑤光教出來的學生,能想出來這麽改一下?又方便,不易滅,燒起來還火力更旺,更暖和。”

蘇公公想了想:“想來還是顧大人教導有方,學子也是聰慧的,所以在農家遇到這個煤球,這才能想到改成蜂窩狀。”

明盛帝也翻看學子寫的報告,上面寫著題目、目的、原理等等,他這一年已經看過不少報告了,習慣了這樣的格式,覺得還挺簡潔明了的。

他去看原理那一欄,上面寫著,燃燒需要氧氣,從中間插孔增大了燃燒體和氧氣接觸的面積……

明盛帝揉揉眉心:“氧氣又是什麽氣?瑤光他可還真是什麽都琢磨,連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都琢磨出好幾種說法。”

蘇公公笑道:“您那次召見燕老,他不也說了嗎?顧大人自小聰明,能洞悉世界萬物運行的真理,八歲那年就跟他聊,天上怎麽下雨,水又怎麽回到天上。”

“以顧大人那出其不意的性子,琢磨什麽都不奇怪,要是哪天聽說他去研究天上的月亮和星星,給它們編個牛郎織女的故事,怕是大夥都不奇怪。”蘇公公語氣誇張,給主子逗樂。

明盛帝忍俊不禁:“確實,這一聽就是瑤光能做出來的事。”

明盛帝看著手上的奏折和報告,感慨道:“天工學校的學子,個個都是著眼於民生的棟梁之才啊。”

要是他們是官員,這都是能讓人往上升一升的政績。

類似的小發明、小靈感數不勝數,一開始還偶爾有顧璋的“提點”“出題”,等到後來,學子們慢慢就形成了習慣。

用眼睛看民生,關注身邊細節,少一些理所當然和視而不見的麻木鈍感,積極用腦子想辦法解決問題。

這樣的習慣,隨著跟在顧璋身邊的時間越來越長,也養成得越來越自如,慢慢竟像是變成了深入骨血的、順手為之的小事。

小事一件件積累下來,天工學子在許多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比舉人、進士,官員還高。

早先走科舉這條路的讀書人,都對天工學校的學子嗤之以鼻,覺得這是不能走科舉之路的人,退而求其次去學的“奇淫巧技”

但是這接近兩年時間過去。

別說沒條件科舉,或者不擅長科舉的讀書人了,就連許多擅長讀書科舉,已經考中秀才、舉人的讀書人,都忍不住有些心動。

他們想去天工學校求學!

那都是實打實對民生、對百姓、對社稷有用的學問啊!沒看見天工學校學子的產出嗎?沒看到他們學過那些知識前後的不同嗎?

若是他們也能學到顧大人兩三成學問,日後不論在什麽地方當官,既能顧全農耕,還能造福百姓、做出政績,還愁不能官運亨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