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分權、爭權(第2/3頁)

這沒關系,他本來也可以通過調整內閣和九卿人選達到這個目的。何況,諸事的決斷權仍然會在皇帝那裏。

高高在上的皇帝卻能夠憑借批紅和國策會議上的裁決權,看到更多的人相爭。

核心權力圈多了這麽多人,上升通道變多,底下人都會活動起來。

楊廷和反對國策會議的設立,那就不僅僅是反對其他三個閣臣與九卿全體這麽簡單,還是要堵住下面全部官員的一條新路。

搞出一個這樣的國策會議,說白了就是以另一種更明顯的方式洗牌,讓閣臣與九卿之下的那些人心思全都活起來,有更多走入核心權力圈的路徑。

想要走進來,自然就得倒向皇帝,得到他的認可。

而相爭之余,在內閣之間不讓首輔做大,給其他閣臣更明確的權力,又可以讓內閣充分發揮作用,提高各部門內部事務的效率。

尋常事務的三道關卡都要有署名用印,各部門首官和領辦閣臣都要為具體的事負責任,雖然是壓力,但辦好了也是明確的、別人搶不走的功勞。

這下王瓊也滿意了:只要自己手底下的所有奏疏都必須過自己這一道關就行,這第一道關的權力,當然比第二道、第三道更大!

皇帝看來是要在小事上選擇省心省力了,將來他的主場只在這裏,只在國策會議!

而九卿,有資格坐在這!

王瓊也跪了下來,誠心誠意地說道:“陛下聖明!”

喊早了聖明的楊廷和這時才像不反對、只是起來之後了解細節一樣問道:“陛下,這閣臣各領事務,是因事而定還是會有定例?”

朱厚熜微笑起來:“因事而定,由朕來定。”

大家都聽明白了:哪個閣臣具體領辦什麽事務,這就像是官員臨時的差遣一樣。

涉及到三年內幾乎不會產生什麽大變化的國策會議列席人員,皇帝怎麽可能容忍由哪個閣臣具體領辦某個領域的事務?

只要三五年,那就是根深蒂固的利益關系。

現在這樣才合理,皇帝始終只是擴大了核心權力圈的人數,以便更好地居高臨下掌控一些東西。

但是……心思靈活的這些頂級文臣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種演變可能:現在的皇帝是表現出了旺盛的精力與足夠的智慧、定力,將來的他呢?他的後代呢?

這國策會議能一直存在嗎?如果一直存在,將來又會有什麽變化?

但至少剛剛經歷完刑部大堂事件和王守仁講經事件的楊廷和與閣臣們,面對皇帝拿出來的禦書房伴讀學士分潤部分司禮監權柄、閣臣各有明確領辦事務的權力、文官整個集體多了兩條進入核心權力圈路徑的形勢,無法當面去反對。

皇帝此舉,是通過削弱宦權主動縮回部分皇權,來交換國策會議和禦書房伴讀學士的成立很難受到任何人的反對。

誰站出來反對了,幾乎就是文臣之賊。

眾人已經無暇去思考今天這國策會議設立的消息傳出去之後會引起什麽反應,因為既然這麽多重臣原則上沒有反對意見,那麽議事就開始了。

第一件事,便是裁撤冒濫及重設三大營的具體方略。

……

設立禦書房伴讀學士,是幫文臣把蛋糕做大。

設立國策會議,是幫文臣中的重臣把蛋糕做大。

為重設三大營立下目標、準備好保障,是幫武臣把蛋糕做大。

受傷的只有司禮監與內閣首輔。

此刻的司禮監沒資格吭聲,此刻的楊廷和不能與整個文臣群體為敵,而阻止武臣得到更大舞台也有繞不過去的皇帝本人的“不安全感”這個檻。

嚴嵩的目光敬佩地看向那個年輕的天子,他身邊那個禦用太監、內档司的掌事黃錦同樣低調而沉默,沒有因為司禮監權柄的裁剪有任何異樣。

對黃錦來說,司禮監掌印絕對是他日後囊中之物。

嚴嵩不由得揣測起來,陛下對於未來的朝堂權力格局到底是怎樣想的?

這禦書房,將來會如何演變?

沒人覺得將來的國策會議將永遠是這個格局,禦書房也永遠只是個禦書房。

看破不說破,皇帝只是在先洗牌,但還沒到胡牌的時候。

沒有人猜得透皇帝是怎麽想的,畢竟今天這個決定突破了文臣過去所想象的天花板,所以才有國策會議與內閣分權的順利改變。

現在,達到了目的的皇帝又回到了之前上朝時那種狀態。

他主要的精力還是在聽他們的言辭,留意他們的“吵架技巧”,同時更直觀了解如今各衙門之間的門道。

郭勛覺得自己是個小醜。

現在商議的第一件事與武臣直接相關,但他都沒有能力參與到兵部尚書王憲與其他重臣的商議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