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皇帝來到了他忠誠的山東(第2/4頁)

時至今日,臨清州城的面積實際上只有整個臨清城區面積的大概四五分之一。

李東陽昔年經過臨清時留下了一首詩:

十裏人家兩岸分,層樓高棟入青雲。

官船賈舶紛紛過,擊鼓鳴鑼處處聞。

折岸驚流此地回,濤聲日夜響春雷。

城中煙火千家集,江上帆檣萬斛來。

現在崔元和李全禮只感覺對於皇帝將來在此停留七日的安全操碎了心。

人多,流動性大,雜亂!

先於朱厚熜,兩人都趕到了臨清城。

張孚敬已經到了這裏來,畢竟朱厚熜不準備去東南面的濟南,更不會去兗州府、曲阜縣。

山東獲“恩”可以來陛見的,也只有四品以上。

知府以下的官,恐怕只有臨清州的官員們有這個幸運了。

“一別數月,督台可好?”

崔元和張孚敬也只打了幾天交道而已,但此刻仍舊熱絡地彼此寒暄著。

一個是勛戚之中孫交之外的頭號人物,而且還是與軍隊有關的。

一個是新朝臣子當中風頭最勁的人物之一,與嚴嵩齊名。

大家都是最鐵的帝黨,成色比楊廷和還高,畢竟能擔任如今的職位全靠皇帝提拔信重。

於是很快就切入正題:“護衛軍大營駐紮於城北,先讓襄城伯暫時接管臨清城防。禦駕在北水門之外泊岸,就從鎮定門入城吧。”

“但聽參策安排,下官都已做好準備了。”

雖然崔元還有京山候的爵位,但參策這個稱呼已經成為大明僅次於“閣老”的尊稱。

大學士都是參策,勛戚卻不是。

臨清知州說完這句話之後看了一眼張孚敬,而後就說道:“下官已經將文廟一帶都清掃整葺出來了,參策先去巡查一遍,看看還需添置些什麽?”

“要的。”

崔元嚴肅地點頭後,與張孚敬一起走在前頭之後才小聲問:“文廟?”

大明幾乎每個府城、縣城裏都有文廟,因為各地都有府學、縣學。

各地興建文廟,比較大規模的應該是從唐朝開始,到了宋朝成為定制,而在大明朝開始後則幾近成形。

文廟也絕不僅僅只是為了祭祀孔子和先賢,而一般是廟學合一。文廟的官方身份均實際上都是官學的一部分,一般而言,文廟的建築規制在當地都是較高甚至最高的。

而地方文廟都是由地方官組織興建的,各地文廟呈現的均是各自地域的建築風格。學風鼎盛之地,文廟和官學都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臨清是什麽地方?

張孚敬淺笑道:“臨清文廟,可比城中任何一處地方都要雅致莊肅,也最為舒適。陛下為大成文宣先師隔代衣缽、新學宗師,行駕設於文廟豈非最好?此乃臨清文廟之幸。黃公公,你說是吧?”

一同來打前哨的黃錦只微微一笑。

崔元覺得論莽,只怕滿朝無人比得上這貨。

皇帝現在有了新身份,駐蹕文廟這件事,落在有些人心裏只怕是會冒出一個詞——鳩占鵲巢。

何況陛下還帶著二妃一嬪呢。

不過……敦倫似乎也是人倫大典。

一行人入了城,到了文廟門口,崔元擡頭看了看就嘆道:“不愧是臨清,這欞星門竟也建得這般闊氣。”

欞星即靈星,為天上之天田星,用於文廟乃是推崇孔子可比上天,又因靈星“主得士”而和官學功能相合。

在規制上,也只有天壇、皇陵和文廟可建欞星門。其特點,就是三座共六柱的一組門。普通一點的地方,木柱、石柱再加點墻瓦妝飾罷了。而這臨清文廟,建起了碩大的門屋牌坊。

進了門便是文廟前庭中標準的配置——泮池。每個文廟裏都有這麽一處所在,取自古禮“天子辟雍,諸侯泮宮。”一般而言,也就是挖個人工水池,池上有石跨橋。

修這橋也漸漸有了一個沒擺在明面上的講究。最開始是當地出了進士,就會添一座橋。後來科舉越來越興盛,進士也通貨膨脹了,變成了出一個狀元才添一座橋。

現在這臨清文廟的泮池不僅大、古樹盎然,兩側後添的橋也已經修得宛如園林中湖面上的回廊曲折。

張孚敬向他介紹著:“魁星閣、文昌閣。”

崔元看著他手指的兩個方向,只見他笑著說:“登閣便可俯瞰全城,也便於禁衛守護,是也不是?”

“……茂恭所言甚是。”

“文廟畔的左右坊本就是官紳往來常居之所,臨清文廟這前庭,也不知已經有多少高官大儒住過了。”張孚敬對他行了行禮,“旨意定下不到濟南,臨清這邊也只有不到一月準備。陛下雖有旨萬事從簡,孫參策、黃公公還是要細細看看。哪些要添置的,定要速速吩咐下來。好在臨清商賈輳集,貨物駢填,要置辦起來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