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大明需要一批先驅(第2/4頁)

現在朱厚熜著重考慮的,是要把內城許多不必要的、有安全隱患的地方遷出去。

“就定在這裏吧。”朱厚熜選擇了他們擬定的幾個位置中的兩個,“有通往良鄉的馳道,這裏轉運較易,王恭廠、黑窯廠等產的煙塵,也不易飄到城裏。往通州的方向,則都安排神木廠這樣造辦不必多用明火的廠。”

現在自然還談不上什麽重工業、輕工業,但朱厚熜先在北京西南、東南各選定了一塊地方。

將來若想燒制水泥、煉制鋼鐵,水是少不了的。

朱厚熜原也以為北京缺水,但現在的北京西南方,涼水河卻是一道風景。

元朝時,涼水河畔“亭館多於水濱浦中”。

此時,仍舊是“野亭穿徑窄,溪柳夾川長”。

無論如何,黑窯廠、王恭廠這些偏向於汙染和明火的工業,朱厚熜決定了先安排在這裏。

哪怕只是先孵化,將來讓一些人看到某些東西的有利可圖,隨後再推廣之。

最主要的是,朱厚熜決定把各地藩王遷入京城了。

十王府雖然也有一些位置,但朱厚熜現在自己能生,而各地藩王的數量也不是十王府能容納得了的。

新的王府聚集區,就定在黑窯廠一帶。

已經形成的池塘和風景,經過一些修整,想必比將來的陶然亭公園更加引人入勝。那裏又地處外城,從許多方面考慮都是一個好選擇。

除此之外,原先的內城裏也有太多的官方機構。

比如說王恭廠這個工部下轄的火藥廠,竟就在內城西南角,離紫禁城不過三公裏。

朱厚熜知道所謂“天啟大爆炸”,自然要將這個地方先遷離人口密集的城區。

無非是多了些管理上的麻煩。

“工部的建設局,創立之初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北京城的擴建及城郊兩個工業集鎮的建設事宜。”朱厚熜看著工部現在的主要官員,“建設局的官員,由工部推舉委派,職位和隸屬都屬於工部。然則今後,建設局是商行,該遵行的商法,該繳的賦稅,工部不能因私蒙蔽。”

工部原先管理著許許多多的工匠和地方廠礦,但他們的思維,仍舊把工匠的工作視為服役,盡管也需要向他們支付一定的工錢。

朱厚熜現在是把一些問題戳破了。

“匠戶雖需要派丁服役,然則匠戶家小也是賴其工錢為生。”朱厚熜坦然道,“建設局創建完成後,至少在京匠人要造冊入籍。此後,項目采買,印錢都有數。在新賬法的約束下,盼你們不要視工匠為奴為役。都是討生活,莫讓工匠出了力卻吃不飽、養不了家。”

作為皇帝,他只能先定好調。

認識和習慣不是倉促之間能轉得過來的,朱厚熜只有先說明了章程和思想,以後再舉起審計和懲處的刀子。

與擴建北京城、迎候諸王入京的進度之慢對比起來,就越發顯得朱厚熜之前布局想要一清天下反對之人的想法之倉促。

不得不說,從嘉靖三年一開始的惠安伯張偉到後來的高克威、孟春、蒲子通,許多人有一點被他逼反的味道,衍聖公孔聞韶更是懵懵地就成為了“逆賊”。

但經過了大半年,朱厚熜也已經在心裏放下了。

他終究既不是最狠辣的政治動物,也不能再秉承以前的思維而行事。

睿王母子他留下了性命,不殺不貶。參策之間頗有爭議,有的說皇帝仁德要緊,有的說不能留有後患,但朱厚熜願意以之作為一個警戒。

睿王才六歲多、七歲不滿,將來有沒有另一種奪門之變,無非看朱厚熜能把大明帶領到什麽樣的局面。

如果最終事實是他由於太超前的思維終於搞得人心離散,那也沒什麽話好說。

現在,朱厚熜按自己調整之後的認識在行事。

北京城的新規劃在皇帝親臨的這次會議上初步定下了調子,除了已經頗成規模的南城,西邊、東邊、北邊,也都各延伸出去兩三裏的區域。

這意味著規模遠勝於以前的外城墻。

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朱厚熜按照自己熟悉的套路安排了一期、二期、三期。

第一期,只修築南城外城的城墻。第二期,也只是先修築北、東、西三面的“護城河”,形成一個新的小水系。第三期,如果還有必要,那就再修築這三面的城墻。

朱厚熜認為可能不會有第三期,因為在他的構想裏,來自北面的威脅終究是要清除掉的。

又或者,像臨清一樣,這三面的城墻只修築一個有略微城防作用的土墻便可。

在工部開完了這個會,朱厚熜回到了皇宮。

如今,養成了午睡的習慣。

因為大明官員大多已經是日出而作的作息,朱厚熜一直起得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