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舊人退,新人進(第2/4頁)

朱厚熜頗為感慨地看著他。

費宏確實是好人選,楊廷和沒說到的一點好處還包括:費宏與王瓊等人不算一夥,與楊廷和留下的人也不算一夥,這是仍舊為朱厚熜留下足夠的制衡以及利益分配空間。

張孚敬和嚴嵩確實歷事還不足夠,他們去地方的時間還不算長——總要做滿一任兩任或者到九卿的位置上打個轉吧?

嘉靖三年、四年在充滿謀逆、叛亂的恐懼中結束之後,皇帝也需要彌合老人、新人之間的矛盾,讓大明停止內耗了。

楊廷和這次請辭,請得誠心誠意,也不是現在立刻撂挑子,而是與皇帝先打好商量。

就在這個時間裏,諸省總督及左布政使都在進京途中。

最近的朝會,朝參官們都聽到了北面華蓋殿那邊一直沒有停的叮呤咣啷聲,想必那裏又在改建什麽。

他們已經熟悉如今的朝廷體制,知道因為去年的叛亂和參策紛紛離京,原定的三年一次的特殊國策會議延後了一年。

而現在,諸省總督及左布政使進京,顯然就是來參加這一次特別的國策會議的。

有一批翰林學士最近消失了,基本都留宿於宮中的待詔房。

內閣大學士們清楚,他們在與司禮監一同準備這次規模擴大的國策會議。

楊廷和更加清楚,他準備請辭所放棄的,是怎樣一份特別的權力與榮譽。

所以他知道,當這個頭再被打開之後,這個朝廷中樞的改制才會再也不可能重歸如今。

畢竟,文臣之中將有一個、也是唯獨一個至高的榮耀。

沒人敢在大明重新提起宰輔之事,除了皇帝本人。

……

在朱元璋廢掉宰相之職後,他為了防止相權與君權的相爭,定下了祖訓。

而後他的子孫做不到他那麽工作狂,內閣大學士經過了一代代的演變,最終也在明朝中後期成為了實質上的宰輔。

這東西是免不了的。

治理如此大一個帝國,皇帝與他的臣僚,是必須做好分工的。

朱厚熜重提此事,既是對臣子的尊重,也是為了把重心放到更重要的三個領域:思想工作、軍事工作、科技工作。

至於這個時代裏的政務,這個時代的臣子比他更專業。

這一回,朱厚熜放下了一些權,只將三個東西抓得更牢:武力、人事、財源。

那十六家“國企”雖有一些還有原來各部的“股份”,但已經會有一個專門的主管部門。這個將獨設出來的部門,自然將由皇帝的親信來管。

改造中的武英殿,也將籌備新的軍事方面最高的決策與參謀機構,以幫助朱厚熜更好地掌握大明的軍事力量。

而所有三品以上的高官,本就需要皇帝的親自認可與任命。

當然,高官也都是從下面一步步走上來、一路需要各種人推舉的。

大明的這個總理國務大臣,將來的權力依舊不是如今的內閣首輔可比。

但朱厚熜不吝於去以更加合理的制度嘗試激發一下大明的活力與潛力,大明本就有早已存在多年的職業文官體系。

如果朱厚熜在思想工作和科技工作上做得好,大明會迎來生產力和制度上的一個新時代。

過程會很漫長,朱厚熜在鍛煉身體。

皇明大學院請來了所謂“五嶽”名家,朱厚熜有了更適合他強身健體的一些法門和拳術。

林希元這個明報行總編輯在養心殿的候召房裏靜靜等著皇帝結束晨間鍛煉時,腦子裏總在想著抄到自己那裏的那份奏疏。

那是關於兵部奏請湖廣平叛敘功意見的奏疏,皇帝在裏面單獨批復的一行字讓林希元詫異不已。

為什麽會單獨提到俞大猷?

林希元字懋貞,他是福建泉州府人。

更確切地說,他中進士前,也在紫澤書院讀書。

他跟王慎中、俞大猷都認識,是好友,是泉州當地人戲稱的清源洞十子之一。

對於老友父親的捐軀,林希元也很痛心,可他又為俞大猷被皇帝關注到了而心喜。

現在的問題是:皇帝單獨提到俞大猷,到底是要向朝野傳遞怎樣的信號?

因為那個批復,兵部那邊其實已經返回了新的意見:俞元瓚有功,追授正千戶、加世襲武職為副千戶。

雖然新制還沒涉及到世襲武職的處理意見,以後大概率也都會降等襲替以避免底層兵卒無法出頭,但俞大猷的起步將是個副千戶,比正百戶的職級往前邁了一大步。

“林行走,陛下沐浴好了。”

聽到養心殿太監的傳召,林希元趕緊站了起來,再正了正自己的衣著。

這裏的太監仍舊習慣稱他為行走,外面的人也是。

但皇帝看見他卻說道:“林總編,朕讓你想著怎麽讓《明報》讓更多人愛看,有沒有什麽法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