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一紙激起千層浪(第3/3頁)

“這次就這麽多了,《嘉靖字典》更是先要發往諸省諸衙、文武百官、各地官學。文字乃要事,豈容隨意刊印?若是有錯漏,豈不誤人子弟?”

創刊試行,印了一萬冊,現在一看,那效果已經打不住了。

這蔣經理打發了這些京城書商後,忙不叠地就去找明報行的總裁鄒守益。

“總裁,咱們報行只怕需要一個大大的刻印廠了!”

下一期,不妨印上五萬份,將來也許還更多。

有一筆賬是能算的,這成本,主要是刻印時的工本。然則版式一定,若份數越多,均攤開後每一份的成本能少多少?

若是能印上數十萬份乃至百萬份,也許……賣報紙便能賺錢。

這報紙無需裝幀,省了不少工序啊。

“城東南的往通州去的巧工園,報行的刻印總廠早已計劃。那邊能開始刻印,最早也是明年了。在那之前,不急。”

鄒守益十七歲中鄉試,二十歲中會試第一、正德六年的探花。

任了一年翰林院編修,他便辭任回鄉潛心研究學問,尤其對於“格物致知”這個學問百思不得其解。

他是江西人,正德十三年王守仁到贛州任官,聽聞過王守仁的“格物”故事,鄒守益自然前去請教。

一來二去,鄒守益被王守仁折服了,半是弟子半是好友,而且從此將講學、教化作為己任。

但朱厚熜繼位後,鄒守益曾經關於“格物致知”的疑惑又有了新的解答。

現在他擔任了這明報行的總裁,十分認同朱厚熜的那一句話:這報紙,將來才是教化天下、傳揚學問最重要的工具。

簡字更易學,這種版式新體例和加句讀的方法都讓人更易讀。

既然現在京城裏《明報》物以稀為貴,自然會有人去傳閱、去講讀、甚至去抄寫。

既如此,他們要不要去學這簡字?自行對應是哪個字?

關系到天下千千萬萬人命運的那個新制,太不容忽視了。

但也有一些人關注的是另外的東西:十六家國企的招聘廣告。

“需識字、重實務,有功名者可直接試用。若試用後考績優等,可奏請授官品?於行內任用之年歲,授官品後可計入年資,將來可轉任實官?”

薪資待遇自然也都有說,但他們難以忽視裏面的這個說法。

這豈不是說,現在不必等到考中舉人、考中進士、等候官缺?

各地鄉試剛結束,明年會試在即。

新科舉子們,落第老秀才們,有多少會放棄別的秀才、舉人任官可能,直接到這十六家企業裏去?

看著其上密密麻麻的各類職位,還有這些職位轉正後標注著的官品,許多人口幹舌燥。

從這些什麽記什麽行什麽局什麽監再轉任為實官,很難很難吧?

但是這畢竟是吏部會承認的、有俸祿的官品,而因為權柄沒有實官大,這些職位的俸祿,似乎比同品實官的俸祿還要高上兩三成。

數張大紙,就這樣在京城裏先砸出連續不斷的漣漪,而後傳向更廣闊的整個大明。

天下稅賦的變動在即,地方不任官的士紳從此將少了一個靠逃避田賦和徭役負擔賺大錢的路子,但又突然多了一個新路子。

十六家國企所掌握的壟斷資源,已經無異於十六個只稍遜色於一部或一省實權的超大衙門。

要去嗎?

在京諸衙的中低層官吏們議論紛紛,但五品以上都無意關心這點小事。

因為十一月一日的朔日大朝會上,那份明報創刊號出現的當天,奉天殿內又宣讀了一份新的旨意。

奉天殿改名國議殿,華蓋殿改名國務殿,謹身殿改名國策殿。

延後一年的國策會議將於十一月望日大朝會後開始,為期半個月。

除參策外,南京“九卿”、各省總督、左布政使,各邊鎮都司指揮、順天應天兩府尹等重臣列席。

所討論的重事,是朝廷中樞衙署改革。

要怎麽改,這些中低層官吏不清楚、不確定。

但是廣東有樣板,各部諸衙也剛剛拆出去不少“企業”。

自去年衡陽城破、陛下回京後,參策們與陛下平靜了大半年,沒有多少新的動靜。

現在,大的要來了。

謹身殿內,先有通氣會。

現在列席在這的,除了現參策,就是老參策。

剛剛還京的費宏和楊一清都目瞪口呆地看著皇帝。

總理國務大臣……大明要再度拜相了?

太祖,您老人家在地下能睡安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