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大明火力充足恐懼症(第2/3頁)

花了一天的時間為阿方索解惑,此刻太原府城內,也是當地幾個富商大族在過年期間聚會。

“沒想到當年的國債,買得竟是這般值。這一回雲南那邊的國債,更是從去年初認買了之後,好處就來了。”王家的家主欣喜地說道,“福建那三家的船隊,連年被查出暗中走私日本。牌照給摘了,多虧唐督台、武定侯說情,給了咱們。眼下有一樁大事,咱們山西商幫得一同出錢出力辦妥……”

他們知道的,只是朝廷允許他們這一家往日本那邊走。雖不用給鳥糞石,但稅會更高,而且只收銀子。

但哪怕如此,也是絕無僅有的一條特殊通道。

倒是馬甲家主說道:“咱們在海上沒多少積累,還是要用到沿海的人。如今,倒是要尋上幾家,結個姻親。”

“這事好辦!不光南直隸、浙江、福建,還有四川、貴州、雲南,也要留心。打完這一仗,雲南也要開邊市的!那邊的寶石、象牙、糧食……”

“那邊多山,只怕要用馬來馱運。”

“馬怕什麽?遼東邊市那邊攢一些,滇馬也行……”

宣大一戰,雖然於當時對這北境邊鎮的影響不小,隨後也催生著機會。

現在西南戰事還沒正式開始,但他們又在準備著迎接新的機會。

而在兩京一十三省,嘉靖五年之後到了嘉靖十年,要開始準備五年一次的大察。

去年國策會議商議數輪之後已經制告天下,不歷州縣不擬台閣,不主省政不補參策。因事臨時銓選之外,大明諸官年年述職、三年小考、五年大察。

眾人都心知肚明的事,今年大察一是為省級政區劃分做準備,二是決定了有心仕途的官員能不能走上新的正確升遷路徑。而嘉靖十一年開始,大明已經持續了數年的衙署改革,應該要穩定下來了。

每次都是這樣,要涉及到有些人利益的時候,也總是涉及到許多人的前途。如何取舍,自然分化。即便有心掙紮一二,也發現太多人口是心非,掙紮只是徒勞。

大察只是吏部、都察院的事,楊慎責任感爆棚,卻只感覺大明始終在走險路。

如果一切順利倒還好,如果出現了什麽變故呢?比如西南戰事不利,比如北虜趁機大舉寇邊制造更多負擔呢?

為此,正月十五望日朝會後,他給準太子講完了課,又到養心殿勸問此事,問的就是北境諸邊。

“……你憂心國事,朕很欣慰。北虜是時時刻刻要提防的,豈會沒料想到他們探知了西南消息,也動什麽心思?俺答與藏地那邊眉來眼去,藏地距外滇又很近,應該說俺答很可能因此做點什麽。”

楊慎滿臉擔憂,他怕的就是這個。

“臣年前回京後,又查出了一批去年在直征江南糧賦時心存僥幸的屬官。湖廣糧賦轉運到貴州入殿,四川也是如此。國庫存糧,實在不多……”

“別那麽緊張。”朱厚熜嘆道,“朕那麽早便設了糧儲號,諸王入京後,賜田盡歸糧儲號打理。”

“……糧儲號有多少存糧?”楊慎很不喜歡自己身為戶部尚書、卻無法知曉大明實際儲糧數目的感覺。

“去年新糧還沒入庫,朕也在等數目。總之,糧儲號各地糧倉用的是諸王舊時賜地興建,這本就是朕為了將來用兵或賑災而準備的糧食支應網絡。”朱厚熜倒也不瞞他,“黃錦,把去年的呈報拿來給用修看看。”

“奴婢遵旨。”

過了一會,楊慎看到了東西,而且是圖文並茂。

輿圖之上,糧倉的模樣在大明形成了一個“豐”字。

中軸線從上往下,分別是原先的代王、晉王、沈王、鄭王……

在黃河以北,自西往東有肅王、慶王、韓王、趙王、魯王……

再往南,同樣如此。大明原先分封各地的藩王,確實也大多在交通便利之處。

如此一來,如果糧儲號真因為皇莊和藩王賜田在各地建了糧倉,確實近乎覆蓋大明腹地了。

楊慎看著去年各糧倉儲糧的數字,眼神復雜地擡頭看了一眼皇帝。

“今年底大國策會議後,統一設立了國庫,以後會形成定例。糧儲號儲糧多少,每年都會報過去備案。”

只是備案,如果有需求,自然還是要走采買的流程,無非都是為陛下辦事,手續和結算可以慢慢來。

無論如何,皇帝手上有兵、有糧、皇明資產局手裏有錢。

“臣明白了。”

楊慎這下是真明白了,他怕什麽不穩?若真還是有人因為要拆分南直隸不認命,皇帝只怕樂於再充實一輪贓罰庫,繼續補充他將來北征南討的家底。

臨告退前,楊慎還是問了一句:“陛下,若北患絕了,雲南平了,還會東征西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