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讓大明王師脫胎換骨(第4/4頁)

但邊區的事,五軍都督府在平常和戰時都沒法一家說了算,要看皇帝旨意和軍務會議的意思。

機動軍則非常簡單:京城三大營、南京振武營及長江水師。

除這些正式軍隊外,則有錦衣衛下直屬於皇帝的特別力量、治安總司體系下的治安力量、皇明資產局下幾個特別企業的護衛力量。

從兵制來看,這一點影響最大。以前都是軍籍基礎上的衛所制和募兵制並行,而此後,將改為志願募兵、義務征召。

精兵,就是以後的邊防軍、領土軍、機動軍都將采用志願募兵的方式,包括其他軍事力量。志願募兵,都有合約,定滿年限,長期專門服役。

而除此之外,則除非大規模的國戰、現有兵力已經不夠用了,才會開始義務征召。而義務征召,則不再區分軍籍民籍這些了,只按年齡來。同理,軍籍也不再有必須世代出丁從軍的枷鎖。

從軍功軍備軍餉軍銜來看,也都有改動。

最顯眼的一點,莫過於爵銜與軍銜脫鉤。爵銜,是祖上和自己功勞的體現。而軍銜,從此後才是真正決定能擔任哪一級將帥的基礎。

將、校、尉,看得出來,大明在逐漸剝離繼承自蒙元的諸多官職、官級稱謂色彩。

將官外,普通的志願兵卒也將有士級,對應不同的軍餉、撫恤、犒賞和退役待遇。

而所有的軍備,都由軍務會議總軍備部統籌。

根據新的草案,大明將把常備的正式軍隊數目削減控制在六十萬人。

按照之前大明名冊上所謂的數據,大明應有兩百余萬將卒。但一方面這裏大部分是屯軍,另一部分數據水分也很大。實際的情況,真正的戰力應當只是接近百萬,可調動的機動力量則很難超過三十萬。

但這些力量要分布在廣袤的大明,真正一次動用十萬以上大軍的,少之又少。

而現在,這六十萬人將編列六萬海師和水師,機動軍力錦衣衛體系下戰兵兩萬、北京三大營十五萬、南京振武營兩萬,剩下三十五萬中還有一共二十五萬分布於北面四大邊區和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剩下十二省每省都不到一萬。

其余的人,都將轉為民籍,或者去治安司體系,又或者簽訂合同成為企業護衛軍卒。

若遇大規模國戰,則還有一個義務征召的預備役體系,總兵力規模可以暫時擴充到三倍,百又八十萬。

募兵及征召,這兵源事宜、名冊軍銜管理,就是將來國防部的事。

率先看完的人不免都看向了夏言。

這樣真的好嗎?一共六十萬常備正式軍力,夠用嗎?

夏言自必不回答,朱厚熜到了武英殿之後接受完了覲見之禮,開口說道:“都看完了吧?兵貴精而不貴多,尋常兵卒一年餉銀三到五兩,再加上軍備糧草營房操練,大明每年的軍務開支可不是小數目。”

改完之後,募兵的餉銀幾乎都可以存下來。在軍中之時,吃穿住都是軍方來承擔了。

楊慎的壓力確實很大。

大明現在有沒有全面實行常備兵募兵化的財力條件?那要看去年北征大捷、皇帝威望到了一個新高度之後今年賦稅收繳的實際情況了。

但皇帝決心已下,眼下必定是會朝著這個方向改的。

許多人還有許多疑問,在這個“闡明精神主旨”的會議上,朱厚熜有問必答。

而楊慎聽著聽著,是供應各軍日常口糧、被服、軍器體系中諸企業龐大的銀錢流動。只是在皇明資產局、總軍備部、大明銀行、國庫的體系內流動,其實諸多的軍費開支仍舊是以實物的形式供應。

募兵的合同在國防部存档,是與大明簽約,而非各級將領私兵。

將領們的指望,是軍銜、爵銜、軍職帶來的多重收入和待遇,別想著像過去那樣通過喝兵血、役軍籍、侵軍屯來做“土大王”。

朱厚熜攜大勝而歸的威望和一批新封的勛臣勇將,堅決無比地指向大明君臣已經憂慮多年的這塊頑疾,在這些年歷次小規模的邊鎮軍屯試改、地方治安司設立改動之後。

相應的,這一次改變之後,腹地諸省總督的標兵營就不再歸總督管了。把握好方向,就是把握好方向——此前有些人擔憂的地方大員權力過大,也會在這裏收回伏筆。

文的歸文,武的歸武。

但文武,包括錢財,都歸於天子。

在楊慎心情復雜的目光中,朱厚熜淡淡吩咐著:“在京城多開幾次會,理解透徹了,想清楚了。繼續坐鎮軍中,又或者去長城公司,去治安司,定下心來。軍改不是因為天下太平了,是為了將來。立功的機會還會有,先讓大明王師脫胎換骨!不管是守土出征,還是救災救難,朕眼裏的功勞不只出於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