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把壞事做盡(第2/3頁)

“正如人有姓氏,有名,有字,有號。今日詔告卿等,明年詔告天下,中國姓曰中華,名曰人民,表字以皇憲,號稱大明,此後國書,以中華人民皇憲大明國為全稱,簡稱中國。知國民,便知君臣權柄從何而來,知君臣治政為了誰,有什麽目標。卿等以為如何?”

“……善。”

“諾!”

“陛下聖明……”

一時嘈雜,不同的人帶著不同的心情、以不一樣的腔調回應著,表達著自己的態度。

有的人覺得別扭,有的人卻能想通這背後的深意。

歷朝歷代都有國號,但如今正式給國家起名,還強調姓氏、名、表字,看似兒戲,但卻給皇帝、給群臣都套上了一些枷鎖,著重強調了歷史責任、遠大目標、立國為民。

朱厚熜點了點頭:“卿等皆知,這一次大國策會議,朕想集卿等之智,立國之憲條,君臣萬民共遵。朕定下這名字,就是朕之意見。君皇遵憲條,可穩政權、受擁戴、存遠志。群臣遵憲條,可保富貴、展宏圖、享敬重。萬民遵憲條,可明法紀、知行止、得安生。這憲條讓君臣萬民知中國從何而來,將向何處去。”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天下大同,古往今來說了多少年?怎麽走過去?能走過去,亦或只是讓天下萬民知道君臣正帶著他們往那裏走,則民心穩固,政權不失。在憲條裏,君臣要議出一些真東西來。將來,不致於因為昏君奸臣壞了這天下為公的大道,壞了那些改善民生、凝聚民心、穩固國家的長遠大政。”

聽皇帝明明白白地說著昏君奸臣壞事的話,大家才終於切身感受到皇帝是來真的。

君臣萬民共遵,不是玩笑話。

皇帝真是二十年如一日,帶著君臣及將來的君臣一起卷……

朱厚熜指了指他們:“國策會議設立也有二十載,總理國務大臣已歷五屆,朕之決心,卿等都知曉。君臣不誤民心期盼,掌權秉政互證得失,這憲條規定中國政體,其中萬不能顛撲的,便是國策會議群臣共議國策之制。賢臣得其職,此國之幸事,君之幸事。”

“朕設了國庫,皇室用度也有定額。朕設了總理國務大臣,讓諸國務領諸國事。朕雖聖裁要務,然卿等共議之事、公推之人,朕也鮮少一意孤行。朕放權,是因為共議過程有助於凝聚共識、共議結果大多穩妥,共推過程有助於汰除奸佞、共推人選大體合乎眾望。但朕放了權,自然是希望這權柄運用得宜、合乎國家利益。”

他停頓一下之後緩緩說道:“爭權奪利,自然難免,也不是不行。人人都有私心,不必回避。但凡事都有利弊,有得失。爭,有活力,有助於汰選出更好的結果。只爭,那就又回到老路。故而,朕要創設天下大同黨。爭權,在黨內爭,遵黨紀;爭的過程,瀆了國職,有害國事,那便是大是大非拎不清。”

國務殿內靜悄悄的,一些今年才有資格來參加大國策會議的,感受到了皇帝的直白。

但就算對於一些老臣來說,皇帝今天的直白也很厲害。

而聽了這麽多,他們終於明白皇帝的總體框架了。

“大同黨的宗旨,要高於憲條!大同黨內,講志向,講德行,講紀律,講能力。在黨內,把這些東西講好了,就都是天下為公的大道上同行之人。是去官府任職,還是去企業興業,又或是在興文教、興文化,都是在為國建功。”

朱厚熜說著自己很熟悉、但他們卻可能會陌生的東西,最後說道:“過去,天子倚士紳之智之力,擢選百官治理天下。今後,天子領天下有志於大同之同道為同黨,黨員遍布官府及各行各業,一同把這條路走下去。”

至此,他要立什麽憲,創什麽黨,明什麽宗旨,清楚明了。

皇帝要有百萬、千萬同黨,政府體系下的官員只是他視野中的一部分。

憲條會約束君臣萬民,那是不能突破的下限。

黨綱則要凝聚共同志向,那是希望達到的上限。

可毫無疑問,若不能成為被皇帝認可的“同黨”,那就不要想著在官府裏能任什麽職位、能爬多高。

與此同時,在隨後的商議裏,朱厚熜也傳達了他的另一層用意:憲條律法不可違,但人孰無過?若有一些情有可原的錯漏,還是有容忍、改過的余地,這會放在黨內懲處。可若問題很大、違背了黨綱宗旨,那就當真是誰也挽救不了。

既多了些余地,又劃下明確的一些線。

最終,皇帝本人並不回避私心,自然還是要對他們講好處。名聲、地位的好處之外,還有一些物質上的好處,怎麽滿足?

俸祿、待遇、人脈變現,那都是不用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