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被利用的嚴嵩(第3/4頁)

“這個不是早有計劃嗎?馬六甲、對馬島這樣的地方。”朱厚熜疑惑地看著他,“每國皆有一處?”

軍事基地遍布各地,財政壓力同樣會極大。

朱厚熜的構想裏,有了一層藩國的屏障,有那麽三四處大明直接控制的飛地實土,也就夠了。

唐順之說道:“諸藩新封之初,定要倚仗中國。將卒餉銀及軍需,該由藩國國庫也共擔一些,這是應有之理。將來或可裁撤,但至少二三代裏,要助諸藩國主穩守國土。”

朱厚熜瞧著他們。

裁撤?

不管什麽領域,裁撤豈會不牽涉到許多人的利益?哪那麽容易裁?

看了看嚴嵩一派“我只是陪他來的,不是我的主意”的表情,朱厚熜知道了這大概是軍務會議諸參謀們從武將利益出發做出的考量。

一旦現在設想中的體系完全出現,大明稱得上四境安寧、無有大戰了。

到那種時候,大明軍隊要幹什麽?卸甲歸田嗎?

保持存在感,是必須的。

既然國內大概率不會有什麽戰事,那麽將來大明將卒能建功立業的地方,只可能是仍舊有土民“不服王化”的外藩了。

說是助分封到各藩國的皇子守穩國土,實則是想要定下各藩國軍事安全需求外包給大明的定例:大明國庫自然要繼續有軍費開支,而各藩國還要準備一份“保護費”。

站在這個時代的特性來考慮,站在大明的立場,朱厚熜覺得這確實不算個壞主意。

首先自然是能將各藩國控制得穩穩的——駐外將卒,只要一直能有兩份收入來源,那就不必舍棄一份,轉而冒著被討伐的風險只效忠於可能“給得太多了”的外藩國主。

手握軍事力量的大明軍方反而會成為大明與諸藩國之間最積極的和事佬。

其次,這種做法無疑會得到整個大明軍方的鼎力支持。只要大明皇帝始終堅持這個套路不動搖,那麽大明皇帝就將永遠得到軍隊不動搖的支持,讓朱厚熜不必擔心自己的子孫不行、被文臣挾制。

最後,這個問題也能讓大明不必擔心將來藩國兵力威脅大明——你自己的治安軍都是大明派過去的,你拿什麽跟大明打?

朱厚熜長嘆一聲:“諸藩國主,一定想要有自己能掌控的兵力。縱然只有心安享富貴,但以外藩的根基,要按照大明的標準來共擔軍費,自然只能采稅於民。這法子自然是極好,卻有違施恩於諸藩國民的宗旨。民心若有怨,終究是損害根基的事。”

誰能保證每個藩國的國主都沒有雄心呢?

軍事力量不握在自己手上,明裏暗裏的鬥爭會更強。

若想建立自己的軍事力量,還要承擔大明駐軍的軍費開支,自然只能從民間收重稅。

“故臣等以為,陛下需盡早聖裁,定下根本大計。諸藩將來有了定制,只要循著根本大計,各自定心,則財計最為寬松,也不致於害民。”

朱厚熜看著他們。

就是說,要各藩國將來的國主直接從源頭就認可一點:不要想著有朝一日反抗大明,把軍權交給大明來負責。有大明的商貿通道和制度優勢,在外藩建立起更加富裕的國家是可以期待的。各國把內政事和與大明的關系厘清,那就是穩固無比的地位和財富。只用支付一份給大明駐軍的軍費,稅收政策也不致於定得那麽高,讓藩國百姓苦不堪言。

一種“喊爹一念起,頓覺天地寬”的美感。

實情也如此:有大明在,難道你們還想翻身忤逆?

有忤逆的心思,那麽將來朱厚熜的嫡子嫡孫們大概也會很樂意:你不聽話?那換一個,讓我自己的親兒子過去做國王。

只要保證了大明軍方與藩國文臣的利益不受損失,那麽藩國國主是誰,恐怕並不重要。

朱厚熜思來想去,只能瞧著唐順之不說話。

不得不說,現在沒那麽多什麽亂七八糟的國際觀瞻、輿論和道德包袱,粗暴確實有粗暴的美。

既然大明有這個能力和機會橫掃,那就直接實現武力上的本質一統、民政和文化上的百花齊放。

“……所以,在那藩國,是我大明唱白臉,藩國國主和群臣唱紅臉?”朱厚熜總結了一句。

唐順之笑了起來:“陛下此舉,甚為妥當。上國君父,本該嚴厲。有大明天子約束,駐各藩國之邊軍也不致於無故害民,唯懲處不臣爾。派駐之將一如流官,也無擁兵自重之危。若有損大明駐守藩屏本意、無故害民之舉,諸藩於那宗國府呈奏上來,大明天子一道旨意撤換的事。”

“……宗國府。”朱厚熜啼笑皆非,“你們的意思朕聽明白了。說來說去,與你們現在要呈上來的文教改革草案關系也不大。這事並不急於一時,朕會好好思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