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老嚴小嚴齊出手(第2/4頁)

說是共議、共訂公約,其實無非也就是大明表明自己的態度和想法。

大明就準備這麽做了,願不願意,是你們的事。

總之,諸藩的宣交使已經暫撤回來了。

試行三年後,大明就將一改過去“冊封”這種模式,而改用承認、建交的方式。得大明承認之國,與大明建交之國,也就會有穩定的關系。

這穩定關系,也被明確告知諸藩:有數等,以視親密程度。

所以實際上,大明也在用更加規範的外交規則,讓這些藩屬國眼花繚亂。

這場接見結束後,唐順之與其他國務大臣緩步走向文華殿的路上。

嚴嵩似笑非笑:“應德像是有些感慨?”

唐順之微微笑了笑,回應了一句:“嚴國老打理禮交部諸事多年,出手果然非凡。”

嚴嵩連連搖頭:“這豈是老夫主意?還是陛下聖明,方略信手拈來,高屋建瓴。若果如應德所請,諸藩萬民雖然終究順服,然數十載暴明之怨、國庫軍費高居不下以彈壓四方那卻是免不了的。”

走在前頭的楊慎聞言也回了回頭看著唐順之:“應德,你將來雖然定要去軍務會議,卻也不能忘了千古教訓。文在武上,自有道理。只要君臣同心、文武相宜,大事反倒不能操切。”

唐順之心中嘆了一聲,開口卻說道:“晚輩受教了。”

他是最年輕的大明頂級重臣,這一刻說一句晚輩像是在服軟。

從河套回來後,他代表軍務會議出面奏請皇帝直接“開掃”,這件事還是引起了其他國務大臣極大緊張的。

讓嚴嵩猝不及防是一面,其他文臣更加擔心的是大明軍隊四面出擊的過程中,將來只怕遺留無窮的武將甚至地方割據麻煩。

當然了,前面的戲沒有演足,直接一句吊民伐罪就去掃滅小國。就算勝了,終究也免不了外侵者的身份。族裔雖近,人家畢竟也是在一個地方關起門來過了這麽多年。而國戰一起,留下的許多帶著國恨家仇的人,對大明後續治理來說也是大麻煩。肉眼可見的便是大明軍費開支必定會上一個數量級。

由分封的諸藩也負擔部分軍費?那只能說是將來穩定之後的狀態。在穩定之前呢?分封到陌生地方的皇子和文武群臣,又怎麽可能快速建立起他們自己的穩定稅入?

於是有了現在這一招。

唐順之是懂得這一招的厲害的。

說白了,大明最強的一刻,是憑借強大的國力引而未發的那一刻。

在這種勢面前,大明只要定下新規矩,把這些新規矩定得多一點、影響大一點,諸藩就不得不自己去考慮取舍。

他們內部的矛盾、他們之間的矛盾,都大有可能會在大明引而未發的這段時間裏爆發。

一旦真的爆發了,亂得不行,大明再出手就既有可先後選擇的余地,又會遇到更小阻力。

說白了,大明既然詔告了新規矩,有些不願遵行這些新規矩的藩屬國內部,也會有想要借著這件事上台的“親明派”。

宣交使雖然暫時都撤了,但這不是都開放著貿易嗎?往來的商人,恰是最好的媒介,還有利益往來。

唐順之知道,夏言和他當時還是用力過猛了一些。

如果軍方的重要性隨著大明的這一輪大行動過分膨脹了,對皇帝來說也不好辦。

要知道如今的軍方,已經大異以前了。

將來再駐守諸藩,武將流官當真還能讓皇帝感覺到如臂使指嗎?

現在的做法,就是讓禮交部提前占據好以文制武的位置,也讓皇帝直接掌管的廠衛力量和皇明資產局力量先發揮作用。

等將來一切都成了,軍方才不致於輕易出現亂子。

唐順之倒沒覺得太惋惜。

他年輕,所以必定得幫夏言來做這個先鋒,既為了他將來接手軍務會議鋪墊,也向皇帝表明他不會與將來的國務殿保持完全一樣的立場。

他年輕,所以他也不在乎一定會按這個方略走。夏言自然是想在他任上做出更大功績的,但唐順之反倒更盼著慢慢來,給他時間。

大明對諸藩的方略,最終也是一個平衡結果。

唐順之感嘆的,只是皇帝手段的耐人尋味。

而且說實在的,這一套外交玩法,確實也超出唐順之等頂級重臣的理解。

確確實實,丟開了“上國”的包袱之後,反倒顯得更加面慈目善,而可運作的余地也大了這麽多。

過去名義上形同父子,但哪有當“爹”的直接就去暴揍“兒子”,而“兒子”還必定仍舊孝順異常的?

這可是國與國!

唐順之也感慨嚴嵩的運氣好。

他兒子在東邊經營多年,這一次真正出手之後,隨著一個對馬島宗室攻略本島的行動和一個大明即將遠征東瀛的消息,竟引得他們的九州諸侯出手劫滅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