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一年兩國,絕倭前夕(第3/4頁)

比如說,為了來年根除倭患,也為了穩住剛剛拿下來的朝鮮和琉球,更大規模的軍糧轉運、後勤安排已經啟動。

京營選出的兩萬精兵已經開拔,掛帥的,是俞大猷。

皇帝對於根除倭患的決心可見一斑。

楊慎壓力極大,此時卻只能自己調侃一句:雖然今年兌付出去的十年期國債又回來了,還多了五百多萬兩,但總規模達到一千七百多萬兩的這一期國債對大明來說也是很大的壓力了。總要還的,只不過那時候就輪不到他楊慎來操心了。

朱厚熜面前,崔元只聽皇帝說道:“這才到哪?大明如今一年產出就不說了,光是賦稅收入,全折算成銀兩也過三千萬兩了。再說了,拿下日本,那裏的金銀產出,數年下來都夠還這一批國債。”

崔元稟報著:“高都護那邊呈奏過來,西洋人手裏的金銀越來越多。南澳伯再請求購大明艦炮,雄心不小。此事……”

朱厚熜搖頭:“此事不允!軍國重器,朕沒放心之前不予外售。但如今因朕重視造船業,大商船倒是可以外售。海上商隊倒是越多越好,畢竟等到朕要對俺答動手之後,路上商路只怕就要暫時換模樣了。朝鮮、琉球要想自給自足還能為大明反哺利益,也需要海商往來,互通有無。”

“然後便是大明通寶、銀元所需。”崔元繼續稟報,“去年訂立公約,今年以新標準,邊貿只認大明銀錢,銀元已經有些短缺了。加鑄的話,一方面仍舊缺銀,另一方面,也怕將來宗藩交惡後,國內多出太多銀元流通,物價不穩。”

一晃二十余年,崔元越來越專業。

朱厚熜看著他:“你的意見呢?”

“寶票。”崔元說道,“邊貿往往金額龐大,故而都是銀元為主。寶票雖在諸省已經通行,但畢竟不是實銀實金,藩商心存顧忌。加印寶票,主要是看藩商收不收。雖說如今邊貿總體上都是大明賺得更多,但大明買過來、他們再從大明買東西,中間畢竟還有周轉。現在,諸藩有些忌憚大明與其將來不建交、不通商,那寶票可就沒用了。”

“是忌憚大明也像對朝鮮一樣對他們動手吧?”朱厚熜輕笑了一下。

然而崔元說的確實是一個問題。

這麽多年,通過海貿,海外確實也流入了不少白銀,國內也沒有停止開采。

但與大明爆發式增長的產出相比起來,市面上總體流通的貨幣仍嫌不夠。畢竟時間還短,還沒有到達那種大明占據了全球數成白銀的狀態。

而改行新錢之後,寶票這種純粹只靠印制的“紙質貨幣”畢竟還需要足夠時間建立信用。

之前還發生過某些人試圖集中擠兌寶票來勸阻皇帝大動刀兵的事,逼得崔元、孫元親自出面處置。

使用寶票的,無疑都是權貴、高官、大商人。

而在邊貿之中,這種“紙幣”還是不像銀元這樣得到藩國官商的認可。

現在碰到這種情況,朱厚熜也不得不好好思考對待。

思索了一番之後,他開口說道:“問題分開來看。朝鮮、琉球、東瀛都拿下來之後,寶票通行這東面邊貿是沒問題的。在那邊,銅錢也必定大量需要。相反,朕一心為民多年,新錢也已經在諸省有基礎了,倒是時候可以考慮在大明再印銅票、銀票了。”

“……陛下的意思是?”崔元有些不確定。

“嘗試一下。”朱厚熜說道,“若是銅票能穩定兌付,價值穩住,那麽日常流通就能省出大量銅錢,換往朝鮮、琉球、東瀛。銀票若能通行,也能在國內代替一批銀元。這樣的話,邊貿方面朝鮮、琉球、東瀛以寶票、銀票為主,把匯兌體系也幫他們建立起來,國內也能漸漸通行銀票的話,其余方向邊貿所需銀元就能多起來。”

崔元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而後說道:“這樣的話,臣這邊恐怕需要把支行分布到每一個縣城甚至鎮上,還要雇多出近五倍的人手。”

“國運一體。”朱厚熜鄭重地說,“到了這一步,既然本身就事關邊貿大商利益,可以著手考慮商業銀行的施行了。這件事,你先和國務殿那邊議一議,再找些人通通氣,看看意向。記住,哪怕施行,也定要先由大明銀行控股,督管到位。一應管理,都必須有嚴格章程!”

崔元心中劇震:“臣必定謹慎!”

想要合資經營銀行,存款付息、貸款獲利,不知已經有多少勛貴、民間大商人、官紳大戶期待多年了。

這一步,終究要邁出去了嗎?

當然,借著發行銅票、銀票的契機,如果能得到一些本身銀錢流通需求量就極大的各方支持,大家才有共同的立場來維持它們的幣值穩定。

剩下的,無非就是把重擔壓在他崔元頭上:龐大的銀行系統,將來如何監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