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第3/4頁)

呂莘有些不服,小聲道:“當初蕭將軍也是從國子學退學參軍的,我比當初的蕭將軍還大了一歲多,為何就不能參軍?”

他這話一說,呂伯年頓時嚇了一跳,趕緊給蕭蕪道歉。

“蕭相海涵,犬子口不擇言慣了,回頭我定好好管教。”

蕭蕪倒也不尷尬,擺了擺手道:“謹行他當初確實是從國子學退學,還是被本相給扔進軍營的,令公子也不算說錯。”

蕭蕪也有些感慨,蕭謹行是蕭家的異類,蕭家幾代都是走的文官路線,即便是蕭夫人娘家也是文人居多,但就到了蕭謹行這,卻出了意外。

蕭謹行自小就不愛讀書,一看書就頭疼,在國子學更是各種不服。蕭蕪最終沒有辦法,就給他丟到了軍營歷練,本想著摔打兩年就該乖乖回來了,卻沒想到,這一去就是十三年。

雲舒突然想到國子學招收五品以上官員子弟入學,這裏面不分文官還是武官,但是武官子弟因受其父影響,多是自小習武,且文武官天然對立,其子弟在學院裏也摩擦不斷。

當然了,年少時的蕭謹行是個異類,他既不受文官子弟待見,因為他學問一塌糊塗,同時也不受武官子弟喜歡,因為他爹是文官之首。

既然武官子弟不愛習文,不愛背四書五經,為何一定要強求呢?

雲舒轉身對蕭蕪道:“蕭相,本王有個想法,你聽下可不可行?”

“如今各軍士兵多是各自將領自行訓練,各軍將領也是依照前人的方法,或是加一些自家家學淵源,例如本王聽說呂將軍訓練的將士,會學呂家槍法。不止是兵士,即便是朝廷的將領,也多是自學兵書,並不像各大學院一般,有專人教授知識。”

蕭蕪雖是文官,但因為兒子是武將,他在蕭謹行從軍後,多少還是了解了一下如今大雍的軍事體系的。

聞言,他點了點頭道:“確實如此。大雍將領都是在戰場上建立軍功,能看進兵書,且能運用的,才有機會升到將領。若是大字不識幾個,怕是一輩子也只能當個百夫長了。”

取才取士,即便是武官,也不要目不識丁之人。

就雲舒知道的,龐農一開始也是大字不識幾個,後來還是在蕭謹行的指導下,開始認字習兵書,才有機會升到校尉。

雲舒每日事多,既然今日想到了,並說到這了,他也就沒避著呂將軍等人,直接道:

“自學的效率太低,所以本王想著,既然文人可以在學院學習,為何武人不能呢?

國子監下已經有國子學、太學,及各處府學,不如多增加一個軍學院,招收所有習武且願意入軍之人。而這些軍學生學成之後,便可直接進入各軍。

而且他們在學院裏學習了各項技能,到時上了戰場,也比什麽都不會的新兵強上許多。”

軍學院?

不止蕭蕪驚了,就連一旁的兵部尚書和呂將軍,甚至是呂將軍身後的呂莘都震驚了。

軍學院,這可真是聞所未聞啊。

呂將軍和呂莘自然欣喜,若是軍學院辦起來,那他們這些武將家的孩子,自然都有了好去處。

但蕭蕪還是從實際出發,他稍一思考後,道:“只是即便是武將,也不見得家中都會願意孩子將來繼續從武參軍,若是求安逸,他們會更願意棄武從文,到時求個一官半職悠閑度日。”

至少他聽說很多武將家的父母,更希望孫兒輩可以留在自己身邊,而不是每日裏拋頭顱灑熱血。

“臣擔心,即便軍學院開設了,也招不到多少學生。”

呂將軍也不得不承認這個問題,他也點頭道:“蕭相說的沒錯。”

對此,雲舒倒是不擔心。

“既是軍學院,自然就不單單只招武將家的弟子。我大雍兵士那麽多,只要父母參軍,子女便可入軍學院,若是烈士遺孤,則軍學院減免一切束脩,並發放生活補助。”

簡而之言,烈士遺孤由軍學院養。

兵部尚書小心翼翼道:“這麽一來,軍學院的花銷可不少。”怕是朝廷得貼錢辦啊。

這烈士遺孤的工作本是歸兵部,如今卻分到了軍學院去,兵部尚書松口氣的同時,也不得不點名這一點。

這軍學院若是開了,歸在國子監名下,那國子監祭酒可得頭疼壞了。

雲舒自然知曉軍學院是在貼錢辦,但要想強國,就必須先強兵,而軍學院的學生,便是以後強兵之路的主力。

國家財政貼錢辦,也是應當的。

“軍學院這塊的支出,由戶部撥款扶持。”

兵部尚書見太子殿下直接決定了,也只能為今日沒來的戶部尚書掬一把同情淚。

也不知道戶部賺錢的速度,能不能跟上太子殿下花錢的速度。

兵部尚書這是依據以往大雍的國庫收入來思考的,但財政收入從來就不是雲舒擔心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