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百年恩怨(上)

民初。宣統皇帝退位,宮裏的太監宮女作鳥獸散。只留下部分得用的繼續伺候依舊留在宮裏的幾位“主子”。

這天,一架驢車載著一位老太監來到了北濱城投親。

太監沒有子女,只有幾個侄子,老太監想著自己風光的時候可沒少給幾個侄子寄錢捎物,幾個侄子給自己養老還是沒有問題的。

果然,到了北濱,幾個侄子待老太監如同親爹,老太監老了老了總算是過上了幾天人的日子。

可是時間一長,老太監就感覺到好像不是那麽回事,宮裏出來的人,感覺一定是非常靈敏而準確的,不然他也不能從太監活成老太監。

偷聽幾個侄子的談話他才明白,感情是幾個小兔崽子,弄清楚了自己既沒有帶出金條,也沒有帶出宮裏的好東西,打算不管他了!

宮裏的好東西和金條,他不是沒有,也不是不想帶出來。可是守著宮門那些如狼似虎的北洋大兵,除了一點路費,連一針一線都不讓帶出去。

這可不是說說而已,和自己熟悉的劉嬤嬤想把自己用慣的刺繡架子帶出去以後好有個營生,這都被沒收充了軍費。

沒想到啊沒想到啊,自己在宮裏站到腿腳腫,天天提著腦袋賺的錢財,居然養了一群狼崽子。還好還有個老三,這孩子是個好的,知道感恩,把老太監接到自己家裏養著。

話說這老三開了個小飯館,開館子的錢當然來自於這位太監叔父的資助,可惜這個飯館地方一般,大小陳設一般,飯菜味道一般,生意自然也就一般。能給家裏的幾口人賺個吃喝罷了。

老太監就在老三家呆了兩年,老三兩口子還有他們的三個孩子對老太監也真沒的說。可是到了這年的冬天,老太監到底著了涼,盡管老三找來了大夫,也開了藥,老太監還是到下面繼續伺候他的主子去了。

不過老太監臨死的時候到底給了這個孝順的三侄子一個“驚喜”,在他的棉襖裏面,居然縫著一份手抄在綢緞上的《禦用鹵菜小本》、這是什麽?這就是皇家吃的鹵肉,燒雞,熏醬菜的秘方和做法啊!

原來老太監不是沒給自己的侄子準備好東西,還有什麽東西比一門手藝,一份皇家秘方更好呢?這可是能傳家的!

眾所周知,大清就是從東北進關才得了天下的,原本就是漁獵民族,喜歡吃肉,所以他們也愛吃鹵菜,這份秘方就是東北人的口味。

老三的小館子因為新上的鹵菜生意很快就好了起來,就連張大帥一家來北濱的別墅避暑,那是天天都派大兵來采購,一天都離不了。

這家小飯館就是丁記老號,這位三侄子就是丁記老號的創始人丁家富。

上面這些可不是野史,而是記載在民國時期《北濱縣志》上的!本來一個做熟食的小館子肯定是不夠上縣志的,誰叫他和張家沾了邊呢?

生意好了,自然就得添人,當時在飯館幹活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夥計,這個你得給人家工錢,幹的好了還得給人家紅包,不然人家沒準就去別的掌櫃那兒了,不伺候你了。

還有一種是學徒,這個不用給工錢,每月給點零花錢就行,人家三節兩壽還得給東家送禮。

可是你得教人家本事,人家在你這裏出徒之後無論是自己開買賣,還是到別人家去掌勺,你還得扶植扶植,這才能讓街坊四鄰的伸出大拇指叫聲好!

當時丁老三收了三個學徒,老三就是祁五畝,也就是後來的祁家老爺子。眼看三年的學徒期過了,老大去了錦城的五福樓。老二去了省城的大官家做家廚。

就是剩下個老三愣是說自己學藝不精,還要再學學,然後又在丁家老鋪呆了兩年才出徒回家。盡管也有大館子找他,他都沒答應。

而是自己在距離丁家老鋪很遠的東關市場開了個鹵肉攤兒。而且是以豬頭肉,大小腸等豬下水為主的窮人的吃食為主。

雖然到最後人家老丁家也不可能告訴這些學徒真正的鹵料配方,但是簡化版還是得教的,要不人家學什麽呢?

祁五畝的做法得到了大家的一直好評,地方上讓,經營品類上也和老東家不一樣,這是個知道感恩的懂事的孩子!

而丁家的做法就更加震撼!祁五畝的小攤子開張的時候,丁老三親自趕去祝賀,並且還送了禮物。

這禮物可了不得,是一海碗的丁家老湯!

從那以後,兩家就常來常往,一家在東,一家在西,一家伺候達官貴人,一家服務平常百姓。成為了北濱縣的一大美談。

春風年代,萬物復蘇。

兩家老店也不約而同的復業。只不過終究滄海桑田,兩家的老太爺都已經作古。現在老丁家說折算的是丁家富的小兒子丁和才,而老祁家的老爺子,祁五畝的兒子祁同樂盡管也在世,卻放心地把生意交給了自己的大孫子祁旗。